那老子彭泽县懒坐衙,倦将文卷押,数十日不上马。柴门掩上咱,篱下看黄花。
爱的是绿水青山,见一个白衣人来报,来报五柳庄幽静煞。
《红衲袄·那老子彭泽县懒坐衙》是元代无名氏创作的一支散曲,此曲通过描写陶渊明淡泊名利、隐逸田园的事迹来赞美其高尚的品格和气节,并借此表达作者对于官场的鄙弃和对田园隐居的向往。全曲通过“彭泽县”“篱下看黄花”“白衣人”“五柳庄”这四个典故串息全篇,将陶渊明厌官、辞官、隐居的一生形象地表达出来,概括性很强,极具表现力。
那老子(2)彭泽县(3)懒坐衙(4),倦将文卷押(5),数十日不上马(6)。柴门掩上咱(7),篱下(8)看黄花(9)。
那位老先生在彭泽县懒得坐官衙,懒得在文书上批文画押,数十天不上马。他掩上了柴门,在篱笆下看菊花。
爱的是绿水青山,见一个白衣人(10)来报,来报五柳庄(11)幽静煞。
他爱的是绿水青山,见一个书童告诉他,说五柳庄幽静闲雅。
(1)红衲袄:曲牌名,入黄钟宫。小令用。又名“红锦袍”。与南曲不尽同。咏人时,曲首多衬“那老子”三字。二、三句可对仗。
(2)那老子:指陶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东晋著名的文人。曾任彭泽县令,在官八十余日辞官归隐。
(3)彭泽县:在今江西省东北部。
(4)坐衙:官吏在衙堂办事。
(5)文卷押:在公文案卷上签署姓名或批阅。
(6)上马:这里指骑马外出巡视。
(7)咱:语尾助词。
(8)篱下:指陶渊明在东篱赏菊。
(9)黄花:菊花。
(10)白衣人:指仆人。典出南朝宋·檀道鸾《续晋阳秋》,重九日,王弘遣“白衣人”给陶渊明送酒故事。
(11)五柳庄:指的是陶渊明的住处,因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并写有《五柳先生传》而得名。
《红衲袄·那老子彭泽县懒坐衙》此曲的创作者、本事以及创作时间均难以确考。曲中以陶渊明的轶事表现鄙弃官场和向往田园的意旨明显与元朝残酷的社会环境有关。
《红衲袄·那老子彭泽县懒坐衙》这首曲子通过描写陶渊明淡泊名利、隐逸田园的事迹来赞美其高尚的品格和气节,并借此表达作者对于官场的鄙弃和对田园隐居的向往。“那老子彭泽县懒坐衙”,陶渊明在任职彭泽县令期间,不肯为自己的俸禄“五斗米”向权贵折腰,向小人低头。曲中的“懒”字可以看出陶渊明对于当官的不耐烦和厌倦,显示出其不愿同俗人为伍的高尚气节。陶渊明任职一方,也有一定的权力,但是他却并不把这些放在心里,就是懒懒地坐在那里。“倦将文卷压”,批改文书也是敷衍的态度,“倦”字对应上句的“懒”字,将陶渊明对于官场俗务的慵懒和厌倦表现得淋漓尽致。“数十日不上马”仍是表现陶渊明对于仕途的厌倦。马匹在古代是重要的交通和交际工具,身为一个县令更是需要其来突显自己的身份,而陶渊明则是十多日不上马,真可谓悠闲之极。史料着重记载的是陶渊明辞官这件事,作者重点描写陶渊明在职彭泽县令任上的行为,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和创造力,形象生动。从第四句“柴门掩上咱”起,则是对陶渊明隐居生活的概括描写。菊花这个意象在陶渊明隐居生活和诗文创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陶渊明爱菊,他的《饮酒二十首》其五中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千古名句。“篱下看菊花”正是从此句化用而来。与前面懒坐衙不同,现在是掩上柴门,观赏自己养的菊花,喜爱外出游山观水,二者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写出作者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南朝宋檀道鸾《续晋阳秋》记载,陶渊明重阳节赏菊无酒,江州刺史王弘派白衣人给他送酒。这两句连起来就是,有仆人来报告,说五柳庄真是一个幽静娴雅的地方。全曲通过“彭泽县”“篱下看黄花”“白衣人”“五柳庄”这四个典故串息全篇,将陶渊明厌官、辞官、隐居的一生形象地表达出来,概括性很强,极具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