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仙子·夕阳西下水东流

佚名 〔元代〕 佚名

夕阳西下水东流,一事无成两鬓秋。伤心人比黄花瘦,怯重阳九月九,强登临情思悠悠。望故国三千里,倚秋风十二楼,没来由惹起闲愁。

复制 复制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文学赏析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水仙子·夕阳西下水东流》是元代无名氏创作的一首散曲。此曲主要描写重阳节登高怀乡之情,从叙述的口吻釆看,大约为一失意文人所作。虽多次化用前人成句与意象,但情感表述真挚,缠绵,动人。全曲言辞悲怆,意境清冷。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夕阳西下水东流,一事无成两鬓秋(2)伤心人比黄花瘦(3)(4)重阳九月九,(5)登临情思悠悠(6)。望故国三千里(7),倚秋风十二楼(8)没来由(9)惹起闲愁。

夕阳西下,江水东流;一事无成,两鬓却已斑白。伤心失意的作者憔悴不堪,怕重阳来到,勾起离恨乡愁。强打精神登高临远,作者情思悠悠,他遥望着远方的故乡在秋风中独倚层楼,又没缘由地生出了许多闲愁。

注释

(1)水仙子:曲牌名,属双调。此调正体四十二字(不计衬字),八句七韵,六平韵一仄韵。

(2)两鬓秋:两鬓斑白。

(3)伤心人比黄花瘦:化用李清照《醉花阴·重阳》“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词意。黄花,即菊花。

(4)怯:害怕。

(5)强:勉强之意。

(6)悠悠:形容忧思不断。《诗经·邶风·终风》:“悠悠我思。”

(7)故国三千里:化用张祜《宫词》“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诗意。故国,即故乡。三千里,极言其远。

(8)十二楼:指所寓之地的建筑楼观,为登高之处。《史记·封禅书》:“黄帝时为五城十二楼,以迎仙人。”

(9)没来由:无端,无缘无故之意。

创作背景

此曲作者大概是一位失意文人,他为了求取功名而远离家园,多少年过去了,始终未能如愿。在一个重阳节日里,作者登高临远,不禁悲从中来,于是写下了《水仙子·夕阳西下水东流》这首小令。

文学赏析

《水仙子·夕阳西下水东流》这支小令一开始就以“夕阳”和“流水”起兴,从而定下凄凉的基调。“夕阳”在历代文人的笔下,就是人生迟暮的象征;“东流水”一方面表明时间像流水一样水去不回,另一方面也暗示了自己所追求的功名事业像流水一样落空了。这样自然而然引发出下句:“一事无成两鬓秋”,水到渠成,情景交融。第三句承接第二句,因老大蹉跎,故而“伤心”,“伤心”则“人瘦”;这里借用李清照的成句,既合当时之情,又切彼处之景,不露痕迹。第四句是一个过渡句,表明时令,照应前文,使“黄花”两字有了着落,同时引起下文。之所以“怯重阳九月九”,是因为“每逢佳节倍思亲”,它会勾起人们思乡怀人的情绪。况且“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欧阳修《秋声赋》),更使人难以为怀,然而怕并没有什么用,它还是来了。第五句“强登临情思悠悠”,从“强”这个词中,可以了解到作者在人生的旅途中,已疲惫不堪,渴望歇歇脚,得到亲人的抚慰,于是强撑病体,登高临远,从而生出“情思悠悠”。作者矛盾复杂的心理由“怯”字、“强”字曲曲传出。然而家乡是那么的遥远,只有徒然凝望而已。此处是说自己登临倚楼,只觉秋风扑面更增凄凉萧瑟之感。从思想感情上说,以上二句与王粲《登楼赋》凭轩槛以遥望兮,向北风而开襟”颇有相似之处。最后以“没来由惹起闲愁”作结,余味无穷,“愁”点明题旨,作者用“没来由”“闲”来修饰“愁”,值得玩味,“愁”的缘由及内容,上文中已交代得清清楚楚,作者在这里之所以这样写,只不过是于无可奈何之中,强作旷达罢了,就如痛苦之人,强颜欢笑,愈显出其痛苦一样,作者的“愁”至此已达到了顶点。

这首小令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它的写情之妙。作者没有具体地描绘景物,用来起兴作比的景物也很平常,而且作者还多次化用前人成句和意象,然而却十分曲折地表达了自己复杂矛盾的情感,只觉情丝缠绵,真挚自然,独具一种艺术魅力。

作者简介

佚名

佚名

元朝身份不明或尚未了解姓名的作者的统称。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