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

元稹 〔唐代〕 元稹

人生除泛海,便到洞庭波。

驾浪沉西日,吞空接曙河。

虞巡竟安在,轩乐讵曾过。

唯有君山下,狂风万古多。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洞庭湖》是唐代诗人元稹创作的五言律诗,此诗前两联写洞庭波的浩荡声势,第三联写关于洞庭湖的传说,且对此隐隐表示怀疑以衬托洞庭波的险恶。最后一联写君山之下的狂风怒号、浊浪滔天“万古多”,含蓄地表达了作者自己被贬谪后的隔世之感。全诗通篇以写景的形式贯穿,但其中寓含的情感非常深沉,达到了景与情的和谐统一。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人生除泛海,便到洞庭波。

人生中见过的壮观场面,除了大海的浪涛外,就是洞庭湖的波浪了。

驾浪沉西日,吞空接曙河(2)

西边的太阳驾着洞庭湖的大浪就此沉没,东边却又连接着拂晓的银河。

虞巡竟安在,轩乐讵曾过(3)

传说舜帝南巡到君山,黄帝张乐于洞庭湖,其遗址现今在哪呢。

唯有君山(4)下,狂风万古多。

只望见君山之下,狂风怒号、浊浪滔天,自古以来就一直存在。

注释

(1)洞庭湖:古称云梦、九江和重湖,处于长江中游荆江南岸,其名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因湖中洞庭山(即今君山)而得名。

(2)曙河:拂晓的银河。

(3)虞巡竟安在,轩乐讵曾过:《史记·五帝本纪》载“(虞舜)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轩乐:轩辕黄帝之乐。相传黄帝作《云门》、《大卷》、《咸池》之乐,乃张乐于洞庭,阴阳以之和,日月以之明。讵(jù):难道,岂。

(4)君山:在今湖南岳阳洞庭湖中,为湖中众小山之最有名者。昔秦始皇欲入湖观衡山,遇风浪,至此山止泊,因号焉。

创作背景

《洞庭湖》此诗为元和八年(813)作于岳州。元和五年(810),元稹因弹奏河南尹房式(开国重臣房玄龄之后)不法事,被召回罚俸。之后,唐宪宗更是以“元稹轻树威,失宪臣体”为由,贬元稹为江陵府士曹参军。从此开始了他困顿州郡十余年的贬谪生活。元和八年(813),元稹再徙为唐州从事,此时严绶奉命讨张伯靖,元稹随军班师时经洞庭湖而作此诗,亦表达其被贬谪后的抑郁之情。

拼音版

dòngtíng

rénshēngchúfànhǎibiàn便dàodòngtíng

jiàlàngchén西tūnkōngjiēshǔ

xúnjìngānzàixuāncéngguò

wéiyǒujūnshānxiàkuángfēngwànduō

作者简介

元稹

元稹

唐朝大臣、诗人、文学家

元稹(779—831),字微之,河南(治今河南洛阳)人。早年家贫。唐德宗贞元九年(793)举明经科,贞元十九年(803)举书判拔萃科,曾任监察御史。因得罪宦官及守旧官僚,遭到贬斥。后转而依附宦官,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最后以暴疾卒于武昌军节度使任所。与白居易友善,常相唱和,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后期之作,伤于浮艳,故有“元轻白俗”之讥。有《元氏长庆集》,存诗830余首。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