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濡以沫》是一个汉语成语,最早出自《庄子·大宗师》。该成语用来比喻同处患难中的人能够相互扶持,给予力量,甚至彼此维系生命。后常被用来比喻人与人之间相依相偎、不离不弃的感情。偏正式用法;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宾语、状语;含褒义。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1)以湿,相濡(2)以沫(3),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泉水干了,两条鱼一同被搁浅在陆地上,互相呼气、互相吐沫来润湿对方,显得患难与共而仁慈守义,倒不如湖水涨满时,各自游回江河湖海,从此相忘,来的悠闲自在;与其称誉尧而谴责桀,不如把两者都忘掉而把他们的作为都归于事物的本来规律。
(1)呴:张口呼吸;嘘气。
(2)濡:沾湿。
(3)沫:唾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