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濡以沫

庄子 〔先秦〕 庄子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相濡以沫》是一个汉语成语,最早出自《庄子·大宗师》。该成语用来比喻同处患难中的人能够相互扶持,给予力量,甚至彼此维系生命。后常被用来比喻人与人之间相依相偎、不离不弃的感情。偏正式用法;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宾语、状语;含褒义。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1)以湿,相(2)(3),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泉水干了,两条鱼一同被搁浅在陆地上,互相呼气、互相吐沫来润湿对方,显得患难与共而仁慈守义,倒不如湖水涨满时,各自游回江河湖海,从此相忘,来的悠闲自在;与其称誉尧而谴责桀,不如把两者都忘掉而把他们的作为都归于事物的本来规律。

注释

(1)呴:张口呼吸;嘘气。

(2)濡:沾湿。

(3)沫:唾沫。

拼音版

xiāng

quánxiāngchùxiāngshī湿xiāngxiāngwàngjiāngyáoérfēijiéliǎngwàngérhuàdào

作者简介

庄子

庄子(庄周)

战国道家学派代表人物,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

庄子(前369—286年),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姓庄,名周,宋国蒙人,他是继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与老子并称“老庄”。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