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三暮四

庄子 〔先秦〕 庄子

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其食。

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之曰:“与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而怒。

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阅读训练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朝三暮四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原指玩弄手法欺骗人。后用来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出自《庄子·齐物论》。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宋有(3)(1)者,爱(3),养之成群。能(2)(3)(4)(3)得公之心(5)(6)其家(7)(8)(3)(9)俄而(10)(11)焉,将(12)其食。

宋国有一个养猕猴的人,他很喜欢猕猴,养了一大群猴子,他能理解猴子们的心意,猴子们也能够了解宋公的心思。那人减少全家的口粮,来满足猴子们的欲望。然而过了不久,家里缺乏食物了。

(13)(22)(16)(14)于己也,先(15)(16)曰:“(17)(18)(19)(20)三而暮四,(21)乎?”(22)(23)起而怒(24)

他想要限制猴子们吃橡粟的数量,但又怕猴子们不听从自己,就先瞒哄猕猴们:“(我)给你们橡粟,早上三颗,晚上四颗,够吗?”猴子们一听,都站了起来,十分恼怒。

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25)

过了一会儿,他又说:“给你们橡粟,早上四颗,晚上三颗,够吗?”猴子们听后都服服帖帖了。

注释

(1)狙公:养猴子的老头。

(2)解:了解,理解,懂得。

(3)狙:猴子。

(4)意:心意。

(5)得公之心:了解养猴老人的心思。得:懂得。

(6)损:减。

(7)口:口粮。

(8)充:满足。

(9)欲:欲望,要求。

(10)俄而:一会儿,不久。

(11)匮:缺乏。

(12)限:限制。

(13)恐:恐怕。

(14)驯:驯服,顺从,听从。引申为服服帖帖。

(15)诳:欺骗。

(16)之:代词,它,代指猴子们。

(17)与:给。

(18)若:文言文中的人称代词,代“你”、“你们”,文中指猴子们。

(19)芧:橡树的果实,俗称“橡实”。

(20)朝:早上。

(21)足:够,足够。

(22)众:所有的。

(23)皆:都。

(24)起而怒:一齐生气起来。怒:恼怒,生气。

(25)伏而喜:都很高兴地趴在地上(一般是动物感到满足时的动作)。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章中的意思

(1)能解狙之意( 了解、理解 )

(2)损其家口(损失、减少)

(3)充狙之欲(满足 )(4)众狙皆伏而喜( 驯服、服服帖帖、趴下 )

2、养狙之人是怎样使猕猴们满意的呢?(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原来早晨三粒芧晚上四颗芧,后来早晨四颗芧,晚上三颗芧。总量没有变,只是调整了一下早晚的量。

3、从本文中你收获了什么道理?

答:要善于透过事物表面现象看清本质,因为不论形式有多少种,本质只有一种。

看问题不要只停留在表面,应该看到其实质。*

作者简介

庄子

庄子

战国道家学派代表人物,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

庄子(前369—286年),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姓庄,名周,宋国蒙人,他是继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与老子并称“老庄”。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