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舍弟华藏院忞君亭咏竹

王安石 〔宋代〕 王安石

一径森然四座凉,残阴余韵去何长。

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老更刚。

会与蒿藜同雨露,终随松柏到冰霜。

烦君惜取根株在,欲乞伶伦学凤凰。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文学赏析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与舍弟华藏院此君亭咏竹》是宋代诗人王安石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首联写人到竹亭,便生出无穷兴致;颔联写竹之特征,用语关合人事;颈联以蒿藜作映衬,写出竹之耐寒品质;尾联化用黄帝命伶伦取竹制律的典故,暗喻自己夙有得君行道、造福苍生之志。全诗结构曲折,用典贴切,格调豪壮。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一径森然(3)四座凉,残阴余韵去何长。

一条幽径通向竹亭,森然高耸的青竹使亭中四座的游客顿感清凉,残落的阴凉时间并不是很长。

(4)直节(5)生来瘦,自许(6)高材老更刚。

人们喜爱竹子是因为它直而有节,长而瘦;而竹子自许高材是因为自己老而愈见其刚。

会与蒿藜(7)同雨露,终随松柏到冰霜。

竹子初生时与一般的嵩藜杂草同受雨露的滋润,可到最后它却能和松柏一样经受酷烈的冰霜。

烦君惜取根株在,欲(8)伶伦(9)学凤凰。

希望竹子珍惜自己的根株,茁壮成长,好给伶伦制成律管,吹出的乐声堪比鸣叫的凤凰。

注释

(1)华藏院:即华藏寺,金陵(今江苏南京)城中的一座佛寺。《建康志》云:“在斗门桥西街北。伪吴武义二年(920)建。初为报先寺。南唐改为报恩禅院。国朝改今额。”

(2)此君亭:华藏院中的一座竹亭。此君,指竹。

(3)森然:竹丛浓密貌。

(4)怜:爱。

(5)直节:直干有节。唐人钱起《裴侍郎湘川回以青竹筒相遗因而赠之》:“楚竹青玉润,从来湘水阴。缄书取直节,君子知虚心。”

(6)自许:自期。许,期望。

(7)蒿藜:野草,杂草。

(8)乞:给予。

(9)伶伦:相传为黄帝时人,乐器的发明者,曾取竹为乐器,吹奏之声似凤鸣。

创作背景

《与舍弟华藏院此君亭咏竹》是王安石与其弟在金陵华藏院此君亭创作的一首咏物诗。此诗当系王安石年轻时所作,具体创作时间难以确考。

文学赏析

《与舍弟华藏院此君亭咏竹》这是一首咏竹的七言律诗。作者在诗中咏竹述志,极写竹的品格,寄托了自己的人生理想,表现了作者早年锐意进取、奋发有为的精神。

此诗首联写人到竹亭,便觉其凉、蒙其阴、感其韵,从而生出无穷兴致。颔联写竹之特征,一是直节,二是高材,用语关合人事。这两句为王安石自况,以竹节比喻自己的节操,直节性刚。颈联以蒿藜作映衬,写出竹之耐寒品质。尾联化用古代圣王黄帝伐竹作乐的故典,表明“自身”发出“黄钟之音”的愿望,暗喻自己夙有得君行道、造福苍生之志。“古者黄钟为万事根本,故尺量权衡皆起于黄钟”(《续资治通鉴》卷五十四)。所以,诗人也借此表明,自己要关注当今的政事根本。

此诗咏竹言志,表现出少年壮志豪情。据宋曾慥《高斋诗话》载:“荆公《题金陵此君亭诗》云:谁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老更刚。”宾客每对公称颂此句,公辄颦蹙不乐。晚年与平甫坐亭上视诗碑曰:“少时作此题榜,一传不可追改。”诗人晚年诗风有变造诣精深,反观少作,有此一说,不足为怪。不过,即使就这篇“少作”而论,自有其审美价值,面貌也不必尽与老作一律。

作者简介

王安石

王安石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今江西抚州市东乡县上池)人。与“韩愈、柳宗元”等,并称“唐宋八大家”。熙宁二年(1069年)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号“文”,又称王文公。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