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绿杨曾折处,不语垂鞭,踏遍清秋路。衰草连天无意绪,雁声远向萧关去。
不恨天涯行役苦,只恨西风,吹梦成今古。明日客程还几许,沾衣况是新寒雨。
《蝶恋花·又到绿杨曾折处》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词作, 这是一首凄凉的塞上之作,上片写“衰草连天”的清秋景,景中有词人的离愁别恨。下片抒发“天涯行役”的怨恨情,情中有凄凉的西风寒雨。词人在倾吐行役之苦的同时,也流露出怀古伤今的情怀,表达了作者的惆怅之情。
又到绿杨曾折(1)处,不语垂鞭(2),踏遍清秋路。衰草(3)连天无意绪(4),雁声远向萧关(5)去。
又来到昔日折柳相送友人的故地,骑马默默垂鞭徐行,心绪沉沉惝恍迷离,在无望的秋思之途踏行。衰草无边已了无生趣。大雁远去关塞遥远。
不恨天涯行役(6)苦,只恨西风,吹梦成今古(7)。明日客程还几许(8),沾衣况是新寒雨。
天涯羁旅之苦却也无妨,只可恨那西风吹散吹灭了多少穿越古今的美梦。明天,行程还在延续,乍寒的新雨打湿衣衫,更觉凄冷孤单。
(1)绿杨曾折:古人在送别时,有折柳枝相赠的习俗。
(2)不语垂鞭:引用唐温庭筠《晓别》诗:“上阳宫里钟初动,不语垂鞭上柳堤。”垂鞭,放马慢行。
(3)衰草:指秋天的草。
(4)意绪:心绪;心情。
(5)萧关:关口名。在今甘肃平凉县,古为西北边地要塞。
(6)行役:指因公务而长期在外跋涉。
(7)成今古:谓今与古距离遥远,实为感叹光阴易逝。
(8)几许:多少。
《蝶恋花·又到绿杨曾折处》这首词考证作于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八月去梭龙时。作者于当年三月曾扈驾东出山海关至盛京(今辽宁沈阳)。这次奉命往觇梭龙,仍走去山海关之老路,故曰“又到绿杨曾折处”。与以往不同的是,纳兰这次并没有随驾出巡,而是负皇命行役在外,这是他第一次率队远征,这首词就是词人行走在漫漫出关路上的一段痛苦的内心独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