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鹉

白居易 〔唐代〕 白居易

竟日语还默,中宵栖复惊。

身囚缘彩翠,心苦为分明。

暮起归巢思,春多忆侣声。

谁能坼笼破,从放快飞鸣。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鹦鹉》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以“鹦鹉”为名所作的两首诗之一,此诗为五言律诗(另一首为七言律诗)。这首诗看似咏鹦鹉,实则感叹自己的身世,诗中借鹦鹉的遭遇和愿望比拟人事,托物言志。前六句抒发了被囚禁的痛苦心情,后两句表达了打破牢笼、争取自由的愿望。全诗形象、深刻地反映了诗人睹物伤时、积极奋飞的情志。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竟日语还默,中宵栖复惊(1)

成天讲话突然沉默,半夜里栖息忽然又惊醒。

身囚(2)彩翠(3),心苦为分明(4)

身被囚禁,只由于毛色美丽,心情痛苦,仅因为是非分明。

(5)归巢思(6),春多忆侣(7)声。

晚上常涌起回到旧窝的思绪,春天常发出怀念同伴的心声。

谁能(8)笼破,(9)(10)飞鸣(11)

什么人能帮助打破这牢笼,让它能自由地讲话欢快地飞行。

注释

(1)竟日语还默,中宵栖复惊:成天讲话突然沉默,半夜里栖息忽然又惊醒。竟日,整天。中宵,半夜。栖,栖息。

(2)缘:因为,由于。

(3)彩翠:羽毛颜色翠绿。

(4)分明:(心中)是非分明。

(5)起:涌起。

(6)归巢思:回到老巢的念头。

(7)忆侣:思念伴侣。

(8)坼:一作“拆”,裂开,此指拆毁,打碎。

(9)从:同“纵”,放开。《礼记·曲礼上》:“欲不可从。”

(10)快:快活。

(11)飞鸣:飞翔,鸣叫。

创作背景

元和十年(815年),白居易由太子左赞善大夫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元和十三年(818年)冬,被任命为忠州(今重庆市忠县)刺史,此时他既为离开贬斥之地江州而高兴,又为远来偏僻之地忠州而遗憾,同时,其弟白行简来看望他。期间作此诗《鹦鹉》。

拼音版

yīng

jìngháizhōngxiāojīng

shēnqiúyuáncǎicuìxīnwèifēnmíng

guīcháochūnduōshēng

shuínéngchèlóngcóngfàngkuàifēimíng

作者简介

白居易

白居易(诗魔)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太原(今属山西)人。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