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谷既没,新谷未登,颇为老农,而值年灾,日月尚悠,为患未已。登岁之功,既不可希,朝夕所资,烟火裁通。旬日已来,始念饥乏,岁云夕矣,慨然永怀,今我不述,后生何闻哉!
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长饥。
菽麦实所羡,孰敢慕甘肥。
惄如亚九饭,当暑厌寒衣。
岁月将欲暮,如何辛苦悲。
常善粥者心,深念蒙袂非。
嗟来何足吝,徒没空自遗。
斯滥岂攸志,固穷夙所归。
馁也已矣夫,在昔余多师。
《有会而作》是晋末宋初大诗人陶渊明创作的一首五言诗,“有会而作”就是有感而作。陶渊明晚年的生活日渐贫困,加之遇到灾荒,家中常常困乏,甚至到了揭不开锅的程度。这首诗就真实地再现了诗人的这种困境,并通过对“蒙袂人”不食“嗟来之食”的评论,体现了诗人尊重人的生命的思想,也表现了诗人以固穷之志直面患难的坚强决心。
旧谷既没,新谷未登,颇为老农,而值年灾,日月尚悠,为患未已。登岁之功,既不可希,朝夕所资,烟火裁通。旬日已来,始念饥乏,岁云夕矣,慨然永怀,今我不述,后生何闻哉!
旧年的谷子已经吃完,新谷还没有登场。我也算得上是一个老农,遇上了灾荒年景。来日正长,灾荒远未度过。一年的收成,既然已无指望,眼下早晚之餐仅能勉强维持不至断炊。近十天来,才真正感到饥饿困乏。一年将尽,不禁慨然长叹,写下此诗以抒发怀抱。现在我如果不把心里话说出来,后代子孙又怎么能知道呢?
弱年(1)逢家乏(2),老至更(3)长饥(4)。
年少即逢家困乏,老来更贫常受饥。
菽(5)麦实所羡,孰敢慕甘肥(6)。
粗食淡饭愿已足,哪敢企求精美味!
惄如(7)亚(8)九饭(9),当暑厌寒衣(10)。
穷困仅次于子思,暑天已厌穿寒衣。
岁月将欲暮(11),如何(12)辛苦悲。
一年岁月又将尽,何等辛酸又苦悲!
常善(13)粥者(14)心,深念蒙袂(15)非。
施粥之人心善良,掩面之人非所宜。
嗟来(16)何足吝(17),徒没(18)空自遗(19)。
嗟来之食何足恨,白白饿死徒自弃。
斯滥(20)岂攸志(21),固穷(22)夙所归(23)。
人穷斯滥非我愿,君子固穷是本志。
馁(24)也已矣夫,在昔(25)余多师(26)。
饥饿贫穷又何妨,古来多有我先师。
(1)弱年:即弱冠之年,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人,但体犹未壮,所以叫“弱冠”。这里指少年时期。
(2)家乏:家境贫困。
(3)更:经历。
(4)长饥:长久挨饿。
(5)菽:豆类的总称。
(6)甘肥:指精美的食品。
(7)惄如:因饥饿而愁苦之状。
(8)亚:次于。
(9)九饭:一个月吃九顿饭,指子思。
(10)当暑厌寒衣:在暑天还穿着讨厌的寒衣,谓贫穷而无夏衣更换。当:值。
(11)暮:指年终,一年将近。
(12)如何:奈何。
(13)善:称许,称赞。
(14)粥者:施粥以赈济饥民的人,这里指黔敖。
(15)蒙袂:用衣袖蒙住脸。袂:衣袖。
(16)嗟来:不礼貌的吆喝声。
(17)吝:恨。
(18)徒没:白白地饿死。
(19)遗:失,弃。
(20)斯滥:为非作歹,指小人的行为。
(21)攸志:所愿。
(22)固穷:固守贫困,指君子的行为。
(23)夙所归:平素的志向所期望达到的。夙:旧。
(24)馁:饥饿。
(25)在昔:过去。
(26)余多师:我有很多老师。指值得效法的先贤,如伯夷、叔齐、子思,以及不食嗟来之食的蒙袂饥者等。
《有会而作》这首诗约作于南朝宋文帝元嘉三年(426年),陶渊明六十二岁。陶渊明晚年的生活日渐贫困,加之遇到灾荒,家中常常困乏,甚至到了揭不开锅的程度,于是有感而作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