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之三和有忧边之语,走笔答之。
国脉微如缕。问长缨何时入手,缚将戎主?未必人间无好汉,谁与宽些尺度?试看取当年韩五。岂有谷城公付授,也不干曾遇骊山母。谈笑起,两河路。
少时棋柝曾联句。叹而今登楼揽镜,事机频误。闻说北风吹面急,边上冲梯屡舞。君莫道投鞭虚语,自古一贤能制难,有金汤便可无张许?快投笔,莫题柱。
《贺新郎·国脉微如缕》是南宋词人刘克庄创作的一首词。上片以韩世忠为例,提出在大敌当前时,应放宽尺度,重用人才;下片抚今追昔,指出国势垂危的情况下,不应幻想依靠天险,而应依靠能拯世扶倾的英雄。全词感情丰沛流畅,词句凝练有力,用典精妙自然,意气风发、朗朗上口。
实之三和有忧边之语,走笔答之。
用原韵第三次作词唱和王实之,有忧虑边境被敌人侵犯的话,回笔疾书回答这件事。
国脉(1)微如缕。问长缨(2)何时入手,缚将戎主(3)?未必人间无好汉,谁与宽些尺度(4)?试看取当年韩五(5)。岂有谷城公(6)付授,也不干曾遇骊山母(7)。谈笑起,两河路(8)。
国家的命脉,已微细得像一根丝缕。请问,捆人的长绳何时才能到我手里,把敌人的首领捆起来。人间并不是没有英雄好汉,只是朝廷上没有放宽用人的标准。你看当年的韩世忠吧,他并没有经过谷城公那样的名师传授指点,也不曾遇到过如像骊山圣母那样的神仙传授法术,可他一样能在谈笑之中指挥大军,在河北东西两路大败金兵。
少时棋柝曾联句(9)。叹而今登楼揽镜(10),事机频误。闻说北风吹面急,边上冲梯(11)屡舞。君莫道投鞭虚语,自古一贤能制难(12),有金汤(13)便可无张许(14)?快投笔(15),莫题柱(16)。
我年轻的时候,也曾在军营中一边下棋一边联句。可现在人老了,登楼眺望中原,揽镜自照,已力不从心,多次误了从军的机会。听说蒙古军不断南侵,形势危急,边境上敌军围攻城池的冲车云梯,在不断地飞舞。你不要认为,蒙古军说投鞭能过长江是吹牛。自古以来,用一个贤能的人,就能解除国家的危难。即使有坚固险要如铁铸成的城,四周围着灌满沸水的护城河,要是没有像张巡、许远这样忠心耿耿的英勇将领固守,那也没有用处。赶快像汉代的班超那样,投笔从戎吧!在现在这个时代,不要再想用文辞来博得高官厚禄了。
(1)国脉:国家的命脉。
(2)长缨:长带子。
(3)戎主:敌人的首领。
(4)尺度:标准。
(5)韩五: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排行第五,人称韩五。
(6)谷城公:亦称黄石公。传说汉代张良曾于谷城山下遇仙人传授兵书。
(7)骊山母:一作黎山老母,道教传说中的女仙。传说唐朝李筌曾在骊山下遇一老母为他讲解《阴符》秘文。
(8)两河路:指宋代行政区划河北东路和河北西路,即今河北山西、河南部分地区。
(9)联句:两人或多人各作一句或两句,组合成一首诗,谓联句。
(10)登楼揽镜:上楼照镜,慨叹功业未建,人已衰老。
(11)冲梯:冲车和云梯,古代攻城的工具。
(12)制难:挽回危难的局势。
(13)金汤:“金城汤池”的省语,比喻坚固的防御工事。
(14)张许:张巡和许远,唐代安史之乱时死守睢阳的名将。
(15)投笔:投笔从戎,用汉代班超投笔从戎,立功边疆的典故。
(16)题柱:汉代司马相如过成都升仙桥,曾在桥柱上题字说:不乘高车驷马,不过此桥。
蒙古军自从于公元1235年开始南侵后,以后几年每年都要派军南下掳掠。南宋军民对蒙古军的入侵,进行了坚决的抵抗,战争互有胜负。公元1243年(宋理宗淳祐三年),蒙古军攻四川,破大安军。淳祐四年五月,蒙古军又围攻寿春府(今安徽寿县),由吴文德率水陆军增援解围。词人刘克庄不断听到这边境告警的消息,感到国势危殆,他希望当权者广招人才和英雄豪杰,共赴国难挽救危亡,写下了《贺新郎·国脉微如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