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山秋夕作

屈大均 〔清代〕 屈大均

秋林无静树,叶落鸟频惊。

一夜疑风雨,不知山月生。

松门开积翠,潭水入空明。

渐觉天鸡晓,披衣念远征。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摄山秋夕作》是明末清初诗人屈大均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首联、颔联写在枕上所闻所感,把心理活动描写得曲折生动;颈联写破晓前开门所见,表面写松阴,写潭水,其实都是写月色;尾联写披衣而准备重上征途。该诗寄情于景,借景言情,运笔如行云流水,婉转自如,活泼疏朗。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秋林无静树,叶落鸟频惊。

秋天的树林没有一棵树是安静的,落叶的声音屡屡把鸟儿惊起。

一夜疑风雨,不知山月生。

一整夜风吹叶落,听着仿佛在刮风下雨,连山中的月亮初升都不知道。

松门(1)积翠(2),潭水入空明。

那简陋的松门开向浓密的绿树,潭水与天光相接,更觉澄澈而明朗。

渐觉天鸡(3)晓,披衣念远征(4)

天鸡已经报晓,天渐渐亮了,披上衣服,心里又挂念起远行的事来。

注释

(1)松门:用松枝编搭成的柴门。

(2)积翠:指山光和山上松柏翠色浓郁。一说指用来编搭成柴门的松枝浓密青翠。

(3)天鸡:神话中天上的鸡。

(4)远征:远行。作者正为抗清复明而奔走。

创作背景

公元1659年(清顺治十六年),为逃避清兵迫害已削发为僧九年的屈大均在南京稽留时,曾至摄山游览,写下了《摄山秋夕作》这首山林五律。

拼音版

shèshānqiūzuò

qiūlínjìngshùluòniǎopínjīng

fēngzhīshānyuèshēng

sōngménkāicuìtánshuǐkōngmíng

jiànjuétiānxiǎoniànyuǎnzhēng

作者简介

屈大均

屈大均

明末清初知名学者诗人

屈大均(1629—1696),初名绍隆,字介子,广东番禺人,明代秀才。清兵入广州时,曾参加抗清队伍,失败后削发为僧,名今种,字一灵。中年还俗,更名大均,字翁山。其诗才气横溢,多浪漫色彩,但也不乏慷慨之气,常反映人民的疾苦。长于山林边塞内容,尤擅长五言近体诗,为“岭南三大家”之一。著有《翁山诗外》《道援堂集》。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