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秣陵》是明末清初诗人屈大均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首联点出怀古之地;颔联用往昔之繁华,来突出今日之荒凉残败;颈联由写景物转入写人事;尾联发出诘问,批判晚明统治者不能吸取六朝兴亡的深刻教训,致使国破家亡、重蹈历史覆辙。全诗言筒意深,蕴含丰富,寓情于景,真切动人。
牛首(1)开天阙,龙岗(2)抱帝宫。
牛头山双峰对峙,犹如皇宫前两旁的天阙。钟山龙蟠虎踞,环抱着帝王之宅。
六朝(3)春草里,万井(4)落花中。
六朝的短暂繁华,如今已化为一片片春草,一堆堆落花。
访旧乌衣(5)少,听歌玉树(6)空。
这里已很少能找到往日显赫的豪门大族,而《玉树后庭花》也早已曲终人杳。
如何亡国恨,尽在大江(7)东!
为什么亡国之恨,全让这大江东边的秣陵占尽了呢?
(1)牛首:即牛首山。在南京南,山有二峰,东西对峙,似皇官前两侧的阙楼,名双阙,又称天阙。
(2)龙岗:龙冈即钟山。
(3)六朝:孙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代均建都于南京,后人统称之为"六朝"。六朝时战乱频仍,兴亡迅速。这句诗从围棋残局的不可收拾,表示作者对南明弘光朝灭亡的感慨。
(4)万井:形容都会中户口多。
(5)乌衣:东晋以及南朝时聚居于南京乌衣巷的王谢诸名门大族。这里借指明代的遗民。
(6)玉树:即《玉树后庭花》曲。
(7)大江:长江。
《秣陵》此诗是诗人于明朝灭亡后所作,具体创作年份不详。南京为六朝古都,明朝建国初期以及南明小朝廷,亦均以南京为都。清顺治二年(1645年),清兵攻陷南京,清兵在此地掳掠烧杀。十几年后诗人北游,寓居南京,有感于六朝走马灯般地灭亡,遂通过怀古,以抒写对明朝及南明亡国的慨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