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杜鹃

屈大均 〔清代〕 屈大均

血洒青山尽作花,花残人影未还家。声声只是为天涯。

有恨朱楼当凤阙,无穷青冢在龙沙。催还不得恨琵琶。

复制 复制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文学赏析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浣溪沙·杜鹃》是清代诗人屈大均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写杜鹃鸟,上片写杜鹃啼血而未唤得人归,其实是在写自身。下片写对怀国之士的同情和对国破家亡的悲痛。这首词采用象征、双关手法。语言深沉,感情强烈。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血洒青山尽作花,花残人影未还家。声声只是为天涯。

杜鹃的啼血洒在青山化作朵朵红花,花儿已经凋零,游子还未还家,它那声声的啼唤,只是为了唤回远在天涯的游子啊。

有恨朱楼当凤阙(1),无穷青冢(2)龙沙(3)。催还不得恨琵琶。

繁华的朱楼凤阙中美人们有着无穷的怨恨,绵绵幽恨的王昭君啊,长眠于青冢黄沙,归家不得只能用哀怨的琵琶声把思乡之恨抒发。

注释

(1)有恨朱楼当凤阙:朱楼、凤阙:皆指汉代宫阙,为帝王后妃所居之处。

(2)青冢:此处指王昭君的坟墓。

(3)龙沙:白龙堆沙漠的简称,亦泛指塞外沙漠地带。

创作背景

《浣溪沙·杜鹃》这首词写作时间不详,但从词文及其含义看,当写于作者寓居金陵(今南京市)时期。当时他已踏遍江南塞北,经过了国破家亡的折磨,满怀悲愁,十分忧伤,这就是该词创作背景。

文学赏析

《浣溪沙·杜鹃》这首词咏物却不滞于物,而是采用象征、双关的手法,将咏物与言情、写人相结合,既不拘于所咏之物,又不远离所咏之物。

词的上片,写杜鹃啼血却未唤得人归。杜鹃声,只因为游子流落,远在夭涯;为唤得游子归来,口吐鲜血,化作满山遍野的杜鹃花;可是直到花残花落,也未见人影返回家。这是在咏杜鹃,其实也是在写词人自身,借咏杜鹃之事,抒写他的悲凉慷慨、孤独悲愤。词人一生志在复明,到处奔走呼号,可谓坚定决绝,不遗余力。这“血洒青山尽作花”的大气磅礴之语,正是他忠贞不依、不屈不挠、竭尽心血的写照。然而尽管他像杜鹃啼血般呼唤流落四处的有志之士奋起复国,但却没有人响应。

词的下片,是借昭君琵琶诉恨故事,书写怀国之士的痛心。下片的内容有对大明的抱怨,有对怀国之士的同情,更有对国破家亡的悲痛。下片写朱楼凤阙尽管富丽堂皇,但其中常有宫人遭禁、后妃失宠之怨恨;王昭君被选入宫,倍受冷落,怀着幽怨之情嫁入匈奴的,带着归汉不得的怨恨,留坟于大漠之上。昭君墓本只有一个,此处却冠以“无穷”,显然词人说的是现在像王昭君那样命运的人实在是太多了。那些有家难归、有国难投,被大明遗忘的怀国之士,只能流落他乡。当年昭君归汉不得,惟以琵琶诉恨。如今那些怀国之士恐怕也是杜鹃声声催归不来的,他们只能像昭君般,借琵琶抒发自己的怨恨了。

作者简介

屈大均

屈大均

明末清初知名学者诗人

屈大均(1629—1696),初名绍隆,字介子,广东番禺人,明代秀才。清兵入广州时,曾参加抗清队伍,失败后削发为僧,名今种,字一灵。中年还俗,更名大均,字翁山。其诗才气横溢,多浪漫色彩,但也不乏慷慨之气,常反映人民的疾苦。长于山林边塞内容,尤擅长五言近体诗,为“岭南三大家”之一。著有《翁山诗外》《道援堂集》。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