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君二首·其二

白居易 〔唐代〕 白居易

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

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王昭君二首》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作品,这组咏王昭君的诗作都在昭君的容貌上作文章,前一首写昭君落入胡尘后憔悴不堪,后一首则描摹她哀求汉使替自己隐瞒容貌衰变的悲态,突出了昭君的归汉心切和作为玩物的低下地位,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怀才不遇者的惋惜。这组诗以想象的笔法,对人物的外貌、神情描摹得细致入微,且构思巧妙,曲折尽情,足堪讽咏。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汉使却回凭寄语(1),黄金何日(2)蛾眉(3)

使者返回时请他代为传信,何时能用黄金为我赎身?

君王(4)若问(5)颜色(6)莫道(7)不如宫里时(8)

若是君王问起我的容貌,切勿说不如在汉宫那样风采动人。

注释

(1)汉使却回凭寄语:据《后汉书·南匈奴传》,匈奴呼韩邪单于死后,昭君上书请求回归汉朝,汉成帝命令她从胡俗,复为后单于的阏氏。此句据此想象构思。汉使,汉朝派往匈奴的使臣。却回:返回。凭:凭借,这里是请求之意。寄语:传话。

(2)赎:赎回。

(3)蛾眉:古代女子多画长而细的眉毛,故以蛾眉代指美女,这里是昭君自指。

(4)君王:这里指汉元帝。

(5)妾:王嫱自称。

(6)颜色:容颜。

(7)莫道:不要说。

(8)宫里时:当年在汉宫中时。

创作背景

题下原有自注:“年十七。”可知这组诗作于贞元四年(788),诗人时年十七,其时到长安未久,但已得顾况扬揄,声名噪起。诗人写这类诗,是惜古题翻新意,不一定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怀。王昭君作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女性,她远嫁匈奴,对胡汉和亲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故尔受到诗人的青睐。自晋朝石崇作《明君辞序》后,历代均有不少咏昭君的诗篇。同情王昭君者有之,谴责毛延寿者有之,讽刺汉元帝者亦有之。《王昭君二首》这组诗就属于前者。

拼音版

wángzhāojūnèrshǒu··èr

hànshǐ使quèhuípínghuángjīnshúéméi

jūnwángruòwènqièyándàogōngshí

作者简介

白居易

白居易(诗魔)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太原(今属山西)人。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