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君二首》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作品,这组咏王昭君的诗作都在昭君的容貌上作文章,前一首写昭君落入胡尘后憔悴不堪,后一首则描摹她哀求汉使替自己隐瞒容貌衰变的悲态,突出了昭君的归汉心切和作为玩物的低下地位,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怀才不遇者的惋惜。这组诗以想象的笔法,对人物的外貌、神情描摹得细致入微,且构思巧妙,曲折尽情,足堪讽咏。
汉使却回凭寄语(1),黄金何日赎(2)蛾眉(3)?
使者返回时请他代为传信,何时能用黄金为我赎身?
君王(4)若问妾(5)颜色(6),莫道(7)不如宫里时(8)。
若是君王问起我的容貌,切勿说不如在汉宫那样风采动人。
(1)汉使却回凭寄语:据《后汉书·南匈奴传》,匈奴呼韩邪单于死后,昭君上书请求回归汉朝,汉成帝命令她从胡俗,复为后单于的阏氏。此句据此想象构思。汉使,汉朝派往匈奴的使臣。却回,返回。凭,凭借,这里是请求之意。寄语,传话。
(2)赎:赎回。
(3)蛾眉:古代女子多画长而细的眉毛,故以蛾眉代指美女,这里是昭君自指。
(4)君王:这里指汉元帝。
(5)妾:王嫱自称。
(6)颜色:容颜。
(7)莫道:不要说。
(8)宫里时:当年在汉宫中时。蔡正孙《诗林广记》:“谢叠山云:此诗从《汉武帝李夫人传》变化来。夫人病笃,上临侯之,夫人谢不可见,愿以兄弟为托。姊妹让之,夫人曰:‘我以容貌得幸,今见我毁坏,必畏恶弃我,尚肯追思闵录其兄弟哉!’”白诗此处受李夫人事之启发,是有可能的。
题下原有自注:“年十七。”可知这组诗作于贞元四年(788),诗人时年十七,其时到长安未久,但已得顾况扬揄,声名噪起。诗人写这类诗,是惜古题翻新意,不一定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怀。王昭君作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女性,她远嫁匈奴,对胡汉和亲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故尔受到诗人的青睐。自晋朝石崇作《明君辞序》后,历代均有不少咏昭君的诗篇。同情王昭君者有之,谴责毛延寿者有之,讽刺汉元帝者亦有之。《王昭君二首》这组诗就属于前者。
第二首诗,通过假设,写昭君怀念故国家乡,着重刻画人物心态。首句为总起,承前启后,以第一人称出之,意思是说:当汉朝使者返还时,昭君托他传信,以问讯元帝。接下的三句,是传信的具体内容。昭君身在匈奴,路途遥远,山水相隔,举目无亲。好不容易有汉使还朝,她自然要抓住这个机会,于是千思万念汇成一句话:“黄金何日赎蛾眉?”昭君像是在作人质,身在匈奴,心向汉庭,时时不忘回到汉帝身边。这是她发自心灵的呼喊,读了这样的诗句,也许没有谁不为她掬一把同情之泪。长期生活在宫中的女子,昭君自然懂得,她被赎回的唯一希望是“颜色”,所以她千叮呼万嘱咐:“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这最后一句的潜台词:画工毛延寿丑化我,害得我远嫁匈奴;匈奴的风沙使我的美貌无复当年;汉帝若知道了,怕不肯来赎我了。一位容颜憔悴的女子,能够叮嘱出这样的话来,既令人心酸,又令人同情。同时,这二句对那位只知迷恋于声色的汉元帝,也不啻是辛辣的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