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淮阴有感二首·其一

吴伟业 〔清代〕 吴伟业

落木淮南雁影高,孤城残日乱蓬蒿。

天边故旧愁闻笛,市上儿童笑带刀。

世事真成反招隐,吾徒何处续离骚。

昔人一饭犹思报,廿载恩深感二毛。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过淮阴有感二首》是清代文学家吴伟业所创作的一组七言律诗,此二首诗为诗人路过淮阴,想到西汉淮南王刘安“得道仙去”,鸡犬也随之“升天”的传说,感叹自己明亡时未能杀身成仁,以致被迫出仕清廷。全诗将求生不能、求死不得的凄苦之情与苍茫之景融而为一,苍凉悲感,富有艺术感染力。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落木淮南(1)雁影高,孤城残日乱蓬蒿(2)

淮南地方树叶飘零雁飞影高,残阳斜照孤城乱长着蓬蒿。

天边故旧愁闻笛(3)市上儿童笑带刀(4)

从笛声里想起逝去的故旧叫人愁闷,在街市上看到天真的儿童笑人带刀。

世事真成反招隐(5),吾徒何处续离骚(6)

世事如此真应该反《招隐》,我们这伙到何处续《离骚》。

昔人一饭犹思报(7)廿载恩深(8)二毛(9)

从前受人一饭还想着酬报,何况二十年的深恩叫我怎不感慨鬓生二毛。

注释

(1)落木淮南:《淮南子·说山》说:“桑叶落而长年悲。”这里吴伟业套用了唐代韩愈“淮南悲落木”(《祖席》)诗说,落木,就是树叶飘落。

(2)蓬蒿:蓬在这里是杂而多的意思,蒿则是蒿莱的名称,指野草,蓬蒿连用就指丛生的野草。

(3)天边故旧愁闻笛:是用西晋向秀《思旧赋》序里所说的典故,这里借用来怀念抗清牺牲的老朋友,说听到吹笛声想起这些老朋友都叫人生愁。天边,指远处。

(4)市上儿童笑带刀:韩信早年在家乡淮阴,有个少年对他说:你虽长得高大,好带刀剑,其实很胆小,你不怕死就来刺我,怕死就从我胯下爬过去。韩信不计较,真的爬了过去。但这里当另有所指,指当时经过战乱,市上带刀的人多。

(5)反招隐:淮南王刘安养了许多宾客,《招隐士》这篇辞赋就是宾客中称小山者写的,主旨是要把山里隐居的人招回来。吴伟业在这里说“反招隐”则是表白他隐居家乡不愿出仕的本来志愿。

(6)续离骚:《离骚》相传是战国时屈原的代表作,在其中表达了对世事的悲观失望。吴伟业这时对世事也已悲观失望,所以在这里说“续离骚”的话。

(7)一饭犹思报:韩信早年贫穷,有个漂母(漂絮的妇女)可怜他,给他饭吃,韩信表示将来要重重报答,后来他封为楚王,赐千金给这位漂母,这就是“一饭犹思报”。

(8)廿载恩深:吴伟业明崇祯四年(1631年)会试第一,殿试第二,殿试名义上是皇帝在主考,所以吴伟业要深感明思宗的恩德。从崇祯四年到这时清顺治十年(1653年),已有二十二年,所以吴伟业取其成数说“廿载恩深”。

(9)二毛:人到中年后,头发有时花白,成为黑白二色相间,古人称之为“二毛”。

创作背景

吴伟业是明朝遗臣,崇祯帝对他有知遇之恩,明亡后他立志隐居不仕。清廷征召令下达后,他曾上书申诉,以病为由,恳请撤消征召,但不被理睬。官吏上门逼迫,父母年老怕事,日夜啼哭,他自己也没勇气以死相拒,在顺治十年(1653年)九月,被迫应诏北上,途经淮阴有感(今江苏省淮阴县)作此诗。

拼音版

guòhuáiyīnyǒugǎnèrshǒu··

luòhuáinányànyǐnggāochéngcánluànpénghāo

tiānbiānjiùchóuwénshìshàngértóngxiàodàidāo

shìshìzhēnchéngfǎnzhāoyǐnchùsāo

rénfànyóubàoniàn廿zàiēnshēngǎnèrmáo

作者简介

吴伟业

吴伟业

明末清初著名诗人

吴伟业(1609—1672),字骏公,号梅村,太仓(今属江苏)人,明崇祯四年(1631)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左庶子等职。明亡后隐居不出,清顺治十年(1653)被迫应诏北上,次年被授予秘书院侍讲,后升国子监祭酒。顺治十三年(1656)底,以奉嗣母之丧为由乞假南归,此后不复出仕。诗词文曲均有较深造诣,与钱谦益、龚鼎孳并称“江左三大家”,又为娄东诗派开创者。长于七言歌行,初学“长庆体”,后自成新吟,后人称之为“梅村体”。有《梅村家藏稿》。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