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奔涛,千尺崔嵬,砉然欲惊。似灵妃顾笑,神鱼进舞;冯夷击鼓,白马来迎。伍相鸱夷,钱王羽箭,怒气强于十万兵。峥嵘甚,讶雪山中断,银汉西倾。
孤舟铁笛风清,待万里乘槎问客星。叹鲸鲵未剪,戈船满岸;蟾蜍正吐,歌管倾城。狎浪儿童,横江士女,笑指渔翁一叶轻。谁知道,是观潮枚叟,论水庄生。
《沁园春·观潮》是清代词人吴伟业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描绘了钱塘江潮的壮观景象,并抒发了家国之感。上片写江潮胜景,下片感慨时事。这首词景语连绵奇绝。或摹景状物,或假以神话传说,想象新颖奇特,其豪放雄壮之势颇有东坡遗风。
八月奔涛(2),千尺崔嵬(3),砉然(4)欲惊。似灵妃(5)顾笑,神鱼进舞(6);冯夷击鼓(7),白马来迎(8)。伍相(9)鸱夷(10),钱王羽箭,怒气强于十万兵(11)。峥嵘(12)甚,讶雪山中断,银汉(13)西倾。
八月的钱塘江浪涛奔腾,潮头千尺犹如高大的山峰,潮声砉然使人魄动心惊。浪涛中仿佛灵妃在看着我笑,神鱼一边飞舞,一边逐浪前行,那河伯冯夷擂响了大鼓,浪潮如素车白马前来相迎。伍员曾被装进鸱夷革浮在江上,钱王曾命人用羽箭射退潮头,那怨气,那怒气,强过十万兵。啊,多么高峻、雄伟的海潮啊,使人惊讶雪山在崩断,银河之水向西而倾!
孤舟铁笛(14)风清,待万里乘槎问客星(15)。叹鲸鲵未剪(16),戈船(17)满岸;蟾蜍(18)正吐,歌管倾城。狎浪儿童(19),横江士女,笑指渔翁一叶轻。谁知道,是观潮枚叟,论水庄生(21)。
我回到孤舟在清风前吹响铁笛,多么想乘坐木筏,浮游万里,当个天河问话的客星。唉,可叹凶猛的鲸鲵尚未剪除。那可怕的战船排满了江岸,但海上明月正吐着光辉,歌声音乐声充满了杭州城。只见那些弄潮的儿童,还有乘画舫观潮的男女游客,都笑着以手指我,说我是乘坐一叶扁舟的渔翁。他们有谁能知道?我其实是观潮的枚乘,也是论水的庄生。
(1)观潮:观浙江杭州钱塘江之潮。
(2)八月奔涛:吴自牧《梦梁录·观潮》载:“临安风俗,四时奢侈,赏玩殆无虚日,西有湖光可爱,东有江潮堪观,皆绝景也,每岁八月内潮怒胜于常时,都人自十一日起,便有观者,至十六、十八日倾城而出,车马纷流十八日透为繁盛,二十日则稍稀矣。”奔涛,浪涛奔腾。
(3)崔嵬:山高峻貌。
(4)砉然:皮骨相剥离之声。
(5)灵妃:水中仙子。
(6)神鱼进舞:《水经注》载:“汉宣帝幸万岁官,东济大河,而神鱼舞水。”
(7)冯夷击鼓:曹植《洛神赋》:“冯夷击鼓,女蜗清歌。”冯夷,古代传说中的江河之神。
(8)白马来迎:形容潮水。枚乘《七发》:“其少进也,浩浩皑皑,如素车白马帷盖之张。”
(9)伍相:指伍子胥,春秋时楚人,后为吴相国。吴破越,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暗中复国。事为子胥觉察,屡谏吴王夫差。吴王不听,赐剑令子胥自刎。子胥临死嘱咐儿子将自己双眼悬挂于南门之上,以观越国灭吴。吴王大怒,取子胥尸体裹以皮囊,抛入江中(见《史记·伍子胥列传》)。传说从此钱塘江便有了波涛滚滚的大潮,乃伍子胥暴怒所致。
(10)鸱夷:是一种革囊。
(11)钱王羽箭,怒气强于十万兵:相传五代时吴越王钱镠曾筑捍海塘,因怒潮汹涌,版筑不成。造箭三千,在垒雪楼命水犀军架强弩五百以射潮,迫使潮头趋向西陵,遂奠基以成塘(事见《十国春秋·武肃王世家》)。
(12)峥嵘:高峻,雄伟。
(13)银汉:银河。
(14)铁笛:多指隐者或道士所用乐器。
(15)万里乘槎问客星:槎,竹木筏子。张华《博物志》载:过去有一种说法,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住在海中陆地,见年年八月有浮槎去来。有一次,此人带了很多粮食乘槎而去,行到一个地方,那里有城郭,有很多房屋,远看宫中,有很多织女。只见一个男子,牵牛在水边给牛饮水。此人问牵牛人这里是什么地方,牵牛人答:“君还至蜀郡,访严君平,则知之。”后采此人到蜀郡,问严君平,严君平说:“某年月日,有客星犯牵牛宿。”计算年月,正是此人到天河的时间。
(16)鲸鲵未剪:鲸和鲵,都是水族中的凶猛动物,能吞食小鱼之大鱼,古以喻凶恶之人。此指清征服者。翦,即剪,剪除的意思。
(17)戈船:战船。
(18)蟾蜍:即癞蛤蟆。传说嫦娥偷吃不死之药,背着丈夫飞升到月宫,化为蟾蛤。后以蟾蜍代称月亮。
(19)狎浪儿童:即弄潮儿。
(20)观潮枚臾:汉代枚乘在《七发》中,有广陵观潮的记叙。这里是作者自指。
(21)论水庄生:庄生,即庄子,名周,战国时人,《庄子·秋水篇》中,有论水的文字。这里是作者自指。
《沁园春·观潮》此词约作于顺治十四年(1657)仲秋,是词人奔母丧南归的第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