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郎分司寄上都同舍

刘禹锡 〔唐代〕 刘禹锡

籍通金马门,家在铜驼陌。

省闼昼无尘,宫树朝凝碧。

荒街浅深辙,古渡潺湲石。

唯有嵩丘云,堪夸早朝客。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为郎分司寄上都同舍》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是作者在洛阳任职寄赠长安同僚之作,诗的前四句写题中之“分司东都”,后四句写自己平居无事的日常生活,表面上是向同僚夸耀自己生活的闲适,实则暗含幽怨,怨已之不能为朝廷所用,不能为国家尽力。这首诗较作者其他作品如素月秋花,比较淡雅,写怨而不露痕迹,含蓄有致,在刘禹锡诗中别是一格。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4)金马门(5),家在铜驼陌(6)

我为官的名籍在上都长安,而家则在东都洛阳。

省闼(7)昼无尘,宫树朝凝碧。

洛阳官员很少,禁中白天干净无尘,宫里的树也显得碧绿。

荒街(8)浅深辙,古渡潺湲(9)石。

行人稀少的街道保留着深深浅浅的车辙,而我能经常去欣赏古渡口潺潺流水冲刷的碧石。

唯有嵩丘(10)云,堪夸(11)早朝客(12)

平居如此,只有洛阳那嵩山上的悠悠白云,是值得向我身居上都的同僚们夸耀的。

注释

(1)分司:洛阳为唐代东都,中央职官有一部分在此执行任务,称为“分司”。但除了御史的分司者行使职权外,其他都无实职,仅用来优待闲退的官员。

(2)上都:古代对京都的通称。此处指长安。

(3)同舍:即同舍郎,谓同屋所住的郎官(唐以前侍郎、郎中、员外郎均统称郎官,唐以后则只限于郎中、员外郎)。

(4)籍:名籍。

(5)金马门:汉代长安宫门名。这里指朝廷。

(6)铜驼陌:洛阳的铜驼街。这里指洛阳。《太平御览》卷一五八引晋陆机《洛阳记》:“洛阳有铜驼街,汉铸铜驼二枚,在宫南西会道相对。俗语曰:‘金马门外集众贤,铜驼陌上集少年。’”

(7)省闼:宫中,禁中,又称禁闼。古代中央政府诸省设于禁中,后因作中央政府的代称。省,古代中央官署名,唐代中央分尚书、门下、中书、秘书、殿中、内侍六省。闼,小门。

(8)荒街:行人稀少的街。

(9)潺湲:水缓缓流动的样子。

(10)嵩丘:嵩山,在洛阳东南,故洛阳又有“嵩京”之称。

(11)堪夸:值得向身居上都的同僚夸耀的。

(12)早朝客:指身居上都的同僚。

创作背景

大和元年(827)春,刘禹锡被召回到洛阳,同年六月为主客郎中(礼部属官,主管接待宾客和前朝后裔事务),分司东都。《为郎分司寄上都同舍》此诗就是刘禹锡任此官后不久在洛阳寄赠京中同僚之作。

拼音版

wèilángfēnshàngdōutóngshě

tōngjīnménjiāzàitóngtuó

shěngzhòuchéngōngshùcháoníng

huāngjiēqiǎnshēnzhéchányuánshí

wéiyǒusōngqiūyúnkānkuāzǎocháo

作者简介

刘禹锡

刘禹锡(诗豪)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刘禹锡(772—842), 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贞元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辞科。授监察御史。曾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被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后以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和柳宗元交谊甚深,人称“刘柳”;又与白居易多所唱和,并称“刘白”。其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兴手法寄托政治内容。有《刘梦得文集》。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