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真谛寺禅师》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诗的首联写登山所见的烟霞山嶂的远景;颔联写登上山后所见的冻泉、晴雪的近景;颈联和尾联写诗人拜谒禅师后自己的感悟。全诗写景细腻,字句甚工,写情真挚,充满禅意。
兰若(1)山高处,烟霞嶂(2)几重。
眺望兰若山高处,烟霞山嶂几多重。
冻泉依细石,晴雪落长松。
霜冻泉流依细石,晴日雪飘落长松。
问法看诗忘,观身(3)向酒慵。
问法方知诗是妄,观身始觉酒病容。
未能割(4)妻子,卜宅(5)近前峰。
惜我未能离妻子,择地造屋依前峰。
(1)兰若:亦称阿兰若,梵文音译,原意为寂静、空闲处,一原指比丘修行处,后泛指一般佛寺。
(2)嶂:直立像屏障的山峰。
(3)观身:佛教四种观行之一,即观因缘、观果报、观自身、观如来身中之观自身。此观行乃观自身之正因,虽有灵觉之性,而为烦恼黑暗所覆蔽,无了解诸法之力,故不得显也。
(4)割:此处为“离断”之意。
(5)卜宅:选择住宅。
《谒真谛寺禅师》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诗人寓居夔州时期。诗人于某天前往真谛寺拜谒禅师,写下了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