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真谛寺禅师

杜甫 〔唐代〕 杜甫

兰若山高处,烟霞嶂几重。

冻泉依细石,晴雪落长松。

问法看诗忘,观身向酒慵。

未能割妻子,卜宅近前峰。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谒真谛寺禅师》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诗的首联写登山所见的烟霞山嶂的远景;颔联写登上山后所见的冻泉、晴雪的近景;颈联和尾联写诗人拜谒禅师后自己的感悟。全诗写景细腻,字句甚工,写情真挚,充满禅意。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兰若(1)山高处,烟霞(2)几重。

眺望兰若山高处,烟霞山嶂几多重。

冻泉依细石,晴雪落长松。

霜冻泉流依细石,晴日雪飘落长松。

问法看诗忘,观身(3)向酒慵。

问法方知诗是妄,观身始觉酒病容。

未能(4)妻子,卜宅(5)近前峰。

惜我未能离妻子,择地造屋依前峰。

注释

(1)兰若:亦称阿兰若,梵文音译,原意为寂静、空闲处,一原指比丘修行处,后泛指一般佛寺。

(2)嶂:直立像屏障的山峰。

(3)观身:佛教四种观行之一,即观因缘、观果报、观自身、观如来身中之观自身。此观行乃观自身之正因,虽有灵觉之性,而为烦恼黑暗所覆蔽,无了解诸法之力,故不得显也。

(4)割:此处为“离断”之意。

(5)卜宅:选择住宅。

创作背景

《谒真谛寺禅师》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诗人寓居夔州时期。诗人于某天前往真谛寺拜谒禅师,写下了这首诗。

拼音版

zhēnchánshī

lánruòshāngāochùyānxiázhàngzhòng

dòngquánshíqíngxuěluòzhǎngsōng

wènkànshīwàngguānshēnxiàngjiǔyōng

wèinéngzibozháijìnqiánfēng

作者简介

杜甫

杜甫(诗圣)

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一千四百多首,有《杜工部集》。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