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登衡岳祝融峰

谭嗣同 〔清代〕 谭嗣同

身高殊不觉,四顾乃无峰。

但有浮云度,时时一荡胸。

地沉星尽没,天跃日初熔。

半勺洞庭水,秋寒欲起龙。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晨登衡岳祝融峰》是清代思想家谭嗣同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诗中描绘了作者登衡山祝融峰所见的景象。前四句突出祝融峰的高峻;五、六两句写登上祝融峰看到的黑夜消逝、晨曦初露的情景;末两句写在山巅远眺洞庭湖,小得像只有半勺水。全诗气势磅礴,洋溢着豪迈之情,表达了作者胸襟开阔、奋发向上的情怀和跃跃欲试、建功立业的抱负。诗中描写祝融峰正侧结合,融入典故而无斧凿痕迹,信手拈来,真实自然。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身高殊不觉(3)四顾(4)(5)无峰。

置身于祝融峰顶,一点也感觉不到它的高。向四面环视,竟然看不到任何一座峰峦。

但有浮云(6),时时一荡胸(7)

在高入云霄的绝顶之上,只有一阵阵浮云飞渡。不断有云气荡涤心胸,顿觉胸臆开张。

地沉(8)星尽(9)天跃(10)日初(11)

大地沉入云海之中,星星也隐没在云雾中。太阳初出,在离开地平线的一瞬间红光跃动。

半勺(12)洞庭水,秋寒(13)起龙(14)

从高峰俯瞰洞庭湖,小得像半勺子的水。深秋时节的朝阳映在湖面,波光闪耀,如龙起舞。

注释

(1)衡岳:即南岳衡山,在湖南省境内。

(2)祝融峰:衡山有七十二峰,祝融峰是五大峰之一,也是衡山最高峰,海拔1290米。

(3)殊不觉:一点也感觉不到。殊不,一点也不。

(4)四顾:环视四周。

(5)乃:竟然。

(6)度:飘过。

(7)荡胸:指浮云动荡在自己心胸之前。化用唐杜甫《望岳》:“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8)地沉:指天亮。

(9)没:隐没。

(10)天跃:天豁然亮了。

(11)熔:形容太阳升起时如金属熔化一般。

(12)半勺:指远望中的洞庭湖如半勺水。

(13)秋寒:深秋时节。

(14)起龙:指朝阳的光辉映在湖面,波光闪耀,如龙起舞。

创作背景

谭嗣同幼年丧母,十一岁开始随父赴任,曾几次往来于河北、陕西、甘肃、湖南、湖北、山西、安徽、江西、江苏等地,“合数都八万余里,引而长之,堪绕地球一周”(《三十自纪》)。诗人所见,深感“风景不殊,山河顿开,城都犹是,人民缓非”。光绪十七年(1891)秋天,年仅二十六岁的谭嗣同自安徽“归湖南,抵长沙,游衡岳”,在晨光曦微中登上祝融峰,“升峻远览以写忧,浮深纵涉以骋志”,写下《晨登衡岳祝融峰》这首诗。

拼音版

chéndēnghéngyuèzhùróngfēng

shēngāoshūjuénǎifēng

dànyǒuyúnshíshídàngxiōng

chénxīngjìntiānyuèchūróng

bànsháodòngtíngshuǐqiūhánlóng

作者简介

谭嗣同

谭嗣同

清末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官江苏候补知府、军机章京。能文章,好任侠,善剑术,积极参与新政,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与林旭、杨深秀、刘光第、杨锐、康广仁等六人为清廷所杀,史称“戊戌六君子”。工于诗文,其诗情辞激越,笔力遒劲,具有强烈爱国情怀。作有诗文等,后人编为《谭嗣同全集》。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