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登衡岳祝融峰》是清代思想家谭嗣同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诗中描绘了作者登衡山祝融峰所见的景象。前四句突出祝融峰的高峻;五、六两句写登上祝融峰看到的黑夜消逝、晨曦初露的情景;末两句写在山巅远眺洞庭湖,小得像只有半勺水。全诗气势磅礴,洋溢着豪迈之情,表达了作者胸襟开阔、奋发向上的情怀和跃跃欲试、建功立业的抱负。诗中描写祝融峰正侧结合,融入典故而无斧凿痕迹,信手拈来,真实自然。
身高殊不觉(3),四顾(4)乃(5)无峰。
置身于祝融峰顶,一点也感觉不到它的高。向四面环视,竟然看不到任何一座峰峦。
但有浮云度(6),时时一荡胸(7)。
在高入云霄的绝顶之上,只有一阵阵浮云飞渡。不断有云气荡涤心胸,顿觉胸臆开张。
地沉(8)星尽没(9),天跃(10)日初熔(11)。
大地沉入云海之中,星星也隐没在云雾中。太阳初出,在离开地平线的一瞬间红光跃动。
半勺(12)洞庭水,秋寒(13)欲起龙(14)。
从高峰俯瞰洞庭湖,小得像半勺子的水。深秋时节的朝阳映在湖面,波光闪耀,如龙起舞。
(1)衡岳:即南岳衡山,在湖南省境内。
(2)祝融峰:衡山有七十二峰,祝融峰是五大峰之一,也是衡山最高峰,海拔1290米。
(3)殊不觉:一点也感觉不到。殊不,一点也不。
(4)四顾:环视四周。
(5)乃:竟然。
(6)度:飘过。
(7)荡胸:指浮云动荡在自己心胸之前。化用唐杜甫《望岳》:“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8)地沉:指天亮。
(9)没:隐没。
(10)天跃:天豁然亮了。
(11)熔:形容太阳升起时如金属熔化一般。
(12)半勺:指远望中的洞庭湖如半勺水。
(13)秋寒:深秋时节。
(14)起龙:指朝阳的光辉映在湖面,波光闪耀,如龙起舞。
谭嗣同幼年丧母,十一岁开始随父赴任,曾几次往来于河北、陕西、甘肃、湖南、湖北、山西、安徽、江西、江苏等地,“合数都八万余里,引而长之,堪绕地球一周”(《三十自纪》)。诗人所见,深感“风景不殊,山河顿开,城都犹是,人民缓非”。光绪十七年(1891)秋天,年仅二十六岁的谭嗣同自安徽“归湖南,抵长沙,游衡岳”,在晨光曦微中登上祝融峰,“升峻远览以写忧,浮深纵涉以骋志”,写下《晨登衡岳祝融峰》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