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河曲》是唐代诗人李益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描写了汴河周边的景色,全诗从眼前的汴河引发出吊古伤今之情、历史沧桑之感,委婉曲折,感情深沉。诗人运用对比手法,以汴水春色与隋宫成尘对照映衬,使隋炀帝自取灭亡的历史教训更加深刻,以隋朝兴亡之感寓唐代盛衰之忧,寄寓深远。
汴水(1)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2)已成尘(3)。
汴水碧波,悠悠东流,望中一片无边春色。春色常在,但当年豪华的隋宫则已经荒废颓败,只留下断井残垣供人凭吊了。
行人莫上长堤(4)望,风起(5)杨花愁杀人(6)。
行人啊千万别望向长堤上的美景,那随风飘荡、漫天飞舞的杨花,仿佛正是隋代豪华消逝的一种象征,让人惆怅。
(1)汴水:汴河。唐人习惯指隋炀帝所开的通济渠的东段,即运河从板渚(今河南荥阳北)到盱眙入淮的一段。
(2)宫阙:宫殿,一作「宫苑」。这里指汴水边的隋炀帝行宫。
(3)已成尘:已经成为断壁残垣。尘,尘土。一作「尽成尘」。
(4)长堤:绵长的河堤。堤,河堤。
(5)风起:一作「吹起」。
(6)愁杀人:把人都愁死了,形容过于发愁。
李益进士及第之后,于大历六年(771年)参加制科考试,授官郑县主簿,任职三年。《汴河曲》此诗即为在这一时期所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