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神子·恨别

苏轼 〔宋代〕 苏轼

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为问东风余几许,春纵在,与谁同。

隋堤三月水溶溶。背归鸿。去吴中。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江神子·恨别》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离任徐州时的词作。此词化用李商隐《无题》诗意,将积郁的愁思注入即事即地的景物之中,抒发了作者对徐州风物人情无限留恋之情,并在离愁别绪中融入了深沉的身世之感。全词采用化虚为实的手法,感情沉痛怅惘,风格婉转抑郁,余韵悠长。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携手佳人(2),和泪折残红。为问东风(3)余几许,春纵在,与谁同。

一生飘零,愁思无穷无尽。相逢不久,便又匆匆别离。携手友人,含泪折花相送,作为道别。东风徐徐,春光仍在,可是我即将离开,这美好的春天今后还能与谁共享呢?

隋堤(4)三月水溶溶(5)背归鸿(6)。去吴中。回首彭城(7)清泗(8)(9)通。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10)东。

三月的隋堤春水缓缓。鸿雁北归,而我却与雁行相反,南去吴中。频频回顾,清澈的泗水向着淮水脉脉流去。想托泗水把千滴相思泪寄往徐州,怎奈泗水东流,相思难寄。

注释

(1)江神子:词牌名,即“江城子”。此词双调七十字,上下片各五平韵。

(2)佳人:友人。

(3)东风:代指春天。

(4)隋堤:指汴河的河堤。隋炀帝时开凿通济渠,沿渠筑堤,人称隋堤。

(5)溶溶:水流动的样子。

(6)背归鸿:作者南下湖州(今属浙江),此时正是春天,大雁北飞,所以说是“背归鸿”。

(7)彭城:即徐州,汉高祖刘邦的家乡。

(8)清泗:即泗水。泗水源出山东,南下流经徐州,注入淮河。

(9)淮:今江苏秦淮河。

(10)楚江:即泗水。

创作背景

《江神子·恨别》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三月。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因不满王安石的新法,请求出京任职。熙宁十年(1077年)四月至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在徐州任知州,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随后调往湖州任知州。此词即作于苏轼由徐州调至湖州途中。

拼音版

jiāngshén··hènbié

tiānliúluòqióngxiāngféngquècōngcōngxiéshǒujiārénlèizhécánhóngwéiwèndōngfēngchūnzòngzàishuítóng

suísānyuèshuǐróngróngbèiguīhóng鸿zhōnghuíshǒupéngchéngqīnghuáitōngxiāngqiāndiǎnlèiliúdàochǔjiāngdōng

作者简介

苏轼

苏轼(诗神)

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