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宫春怨

王昌龄 〔唐代〕 王昌龄

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

斜抱云和深见月,朦胧树色隐昭阳。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西宫春怨》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是一首宫怨诗,所咏为班婕妤失宠之事。全诗以一个春色恼人的花月良宵为背景,通过描写一个被幽闭在深宫里的少女的动作和意态,展现了其曲折复杂的内心活动。诗人运用反衬、曲笔等手法,将少女的孤独凄凉、矛盾心情和无限幽恨刻画得入微而深刻,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整首诗深情幽怨,意旨微茫,既表达了宫女的怨情,也寄托了诗人对自身命运的感慨。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西宫夜静百花(1)香,欲卷珠帘(2)(3)长。

西宫夜晚寂静,百花飘香,想要卷起珠帘外出赏花,又怕春恨绵绵徒增烦恼。

斜抱云和(4)深见月,朦胧(5)树色隐昭阳(6)

斜抱着云和在月下独自凝望夜空,只看见一片朦朦胧胧的树影不见昭阳宫。

注释

(1)百花:各种花的总称。百为约数。

(2)珠帘:用线穿成一条条垂直串珠构成的帘幕。

(3)恨:怨恨。

(4)云和:古代琴瑟一类乐器的代称。

(5)朦胧:物体的样子模糊,看不清楚。

(6)昭阳:宫殿名,曾为赵飞燕所居。这里指皇帝的居处。

创作背景

班婕妤,汉成帝即位时选入后宫,以美而有文才,一度受到成帝的宠爱。后来赵飞燕姊妹得幸,势倾后宫,班婕妤自知爱衰,为了全身避祸,她主动要求到长信宫侍奉太后。长信、长门之怨,是历代诗人经常歌咏的题材,往往作为对自己的怀才不遇的隐喻加以吟咏。王昌龄的这首《西宫春怨》就是借咏后汉的班婕妤而哀悼自己的怀才不遇。

拼音版

西gōngchūnyuàn

西gōngjìngbǎihuāxiāngjuǎnzhūliánchūnhèncháng

xiébàoyúnshēnjiànyuèménglóngshùyǐnzhāoyáng

作者简介

王昌龄

王昌龄(七绝圣手)

唐朝时期大臣,著名边塞诗人

王昌龄(690—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今西安)人。开元十五年(727年)进士及第,授汜水尉,再迁江宁丞,故世称王江宁。晚年贬龙标尉。因安史乱后还乡,道出亳州,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擅长七绝,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也有愤慨时政及刻画宫怨之作。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王昌龄集》。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