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杨次公春兰

苏轼 〔宋代〕 苏轼

春兰如美人,不采羞自献。

时闻风露香,蓬艾深不见。

丹青写真色,欲补离骚传。

对之如灵均,冠佩不敢燕。

复制 复制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题杨次公春兰》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题春兰之作,前四句写兰的非凡风姿,后四句写人对兰的倾心爱慕,通过对兰花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兰花的赞美之意合崇敬之情,同时对画作也给予了肯定评价。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春兰如美人,不采(1)自献。

春兰花就像是美人,不需要采摘,那娇羞的神色就主动展现在人们面前。

时闻风露香,蓬艾(2)深不见。

哪怕是蓬草和艾草再多看不到被掩盖的春兰,但是随着清风阵阵,依然时不时可以闻到那沁人的馨香。

丹青(3)真色(4),欲补离骚(5)传。

杨次公的这春兰图用妙笔丹青把春兰如实画了下来,达到了可补《离骚》而无愧于屈原的地步。

对之如灵均(6)冠佩(7)不敢(8)

面对着这春兰花,就好像是面对着灵均,让人不敢把它戴在头上佩在身上来亵渎他。

注释

(1)羞:难为情,害羞。

(2)蓬艾:泛指丛棘荒草。

(3)丹青:丹和青为中国古代绘画常用的两种颜料,故以此代指绘画。

(4)真色:真正的面貌。形容画得逼真。

(5)离骚:战国楚诗人屈原作的《楚辞》篇名,文中多次写到兰花。

(6)灵均:即屈原。他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

(7)冠佩:把花戴在头上或佩在身上。

(8)燕:轻慢,亵渎。

创作背景

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苏轼任龙图阁学士知杭州。《题杨次公春兰》这首诗作于同年,是作者欣赏杨次公的春兰图后的题画之作。

拼音版

yánggōngchūnlán

chūnlánměiréncǎixiūxiàn

shíwénfēngxiāngpéngàishēnjiàn

dānqīngxiězhēnsāochuán

duìzhīlíngjūnguānpèigǎnyàn

作者简介

苏轼

苏轼(诗神)

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