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尺

顾炎武 〔清代〕 顾炎武

八尺孤帆一叶舟,相将风水到今秋。

曾来白帝寻先主,复走江东问仲谋。

海上鱼龙应有恨,山中草木自生愁。

凭君莫话兴亡事,旧日长年巳白头。

复制 复制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文学赏析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八尺》是清代文学家顾炎武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的首联写诗人乘船在海上,与风水相随;颔联写自己东奔西走,访求英雄人物;颈联用拟人化手法,暗喻祖国山川河海无处不受外族侵略者的蹂躏,体现了沦亡后国土所呈现的凄凉惨淡的景象;尾联写诗人为救国长期奔走,直到头发已白,表现了满怀的悲愤心情。全诗运用暗示、比喻、衬托、拟人相结合的手法,把诗人强烈的爱国思想,写得慷慨淋漓,凄楚动人。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八尺孤帆一叶舟,相将风水(1)到今秋。

八尺高的孤帆一只船,与风与水相伴随直到今年秋天。

曾来白帝(2)先主(3),复走江东问仲谋(4)

我曾经到白帝城寻求先主刘备,又跑到江东访问吴主孙仲谋。

海上鱼龙应有恨,山中草木自生愁。

海里的鱼龙应该有恨,山中的草木独自生愁。

(5)君莫话兴亡事,旧日长年巳白头。

请你不要说起兴亡事,我长期奔走头发已白。

注释

(1)相将风水:与风水相伴随。相将:相与,相共。

(2)白帝:即白帝城,今四川奉节。

(3)先主:即刘备。

(4)仲谋:孙权的号。

(5)凭:依托,拜托。

(6)已白头:头发已白。这里用白头衬托为教国而弃走的时间的久长。

创作背景

《八尺》此诗为顺治六年(1649)作者36岁时所作。诗人自31岁参加反清起义失败之后,四处奔走,纠合同道,力图兴复。但历时颇久,壮志未酬,深感痛心。这首诗就是这种心情的流露。

文学赏析

《八尺》是一首托物起兴的诗。诗的前四句以“孤帆”自喻,说自己像一叶孤舟在大风大浪里漂泊、探索。“孤帆”“一叶”与“风水相将”象征斗争的艰苦。 “孤帆”和“风水”是一对尖锐的矛盾,但是诗人不顾自己势孤力单,仍冒着险恶的风浪前进,东奔西走,四处联络有志之士,共谋复兴祖国的大计。诗人为此而斗争,兢兢业业,直“到今秋”。“到今秋”的“到”,叙述了这种艰苦的生活坚持了很久,终于坚持到今天,显示出诗人不畏艰难险阻,矢志不移的精神面貌。诗的后四句借物拟人,写祖国的山川河海,无不对清朝的野蛮统治而愤恨、悲愁,连鱼龙,草木都“有恨”,都“生愁”,这就更不说人了。因此诗人恳求别人“莫话兴亡事”,因为诗人此时的“恨”和“愁”更大更深更难于言状。“旧日长年已白头”,是说诗人从青年时代就从事抗清斗争,这是一方面。但另一方面,他所从事的反清斗争的进展并不理想,时间一天一天地过去,日复一日,但“人”却不同了,年纪增长了,头发变白了,而推翻清朝统治、复兴祖国的理想没有实现,所以诗人非常悲愤,焦虑。

《八尺》这首诗用“八尺孤帆”起兴,兼有发端和比喻的双重作用,由此生发出去,似乎不离“孤帆”,但又不死扣,写得超脱自然。结尾两句含蓄蕴藉,韵味无穷,耐人寻索,凄楚动人,启发读者去领会那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其沉雄悲壮的艺术风格同样可见。

作者简介

顾炎武

顾炎武

明末清初思想家、学者

顾炎武(1613—1682),字忠清,苏州府昆山县(今属江苏)人,清兵破南京后改名炎武,字宁人,号亭林,后世尊称为亭林先生。明亡后,曾两次参加武装抗清斗争,力图恢复明朝。复明无望后,顾炎武即致心于学术,誓死不与清廷合作。著有《日知录》一书。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