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是明末清初诗人顾炎武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首联写读到友人赠诗时的心情,天涯相望,产生愁怀。颔联就重阳习俗进一步表示自己无心赏花,借酒消愁的忧思。颈联引申和发挥,虽志存肝胆,但大势已去,恢复无望,愈感悲痛。尾联表达对友人的感情,哀叹自己“逐客已无家”的处境。此诗名为赠答,实为悲愤,在抒写与友人的离情别绪中,融入了国家兴亡之感。全诗语言洗炼,风格高古,沉郁苍凉,悲壮感人。
是日(6)惊秋老(7),相望(8)各一涯(9)。
在重阳这天,骤然感到了深秋的衰飒。你我遥遥相望,各自在那地角和天涯。
离怀(10)销浊酒(11),愁眼(12)见黄花(13)。
想排遣离情别绪,且饮下杯中的浊酒。睁开忧愁的醉眼,空对着篱畔的菊花。
天地存肝胆(14),江山阅(15)鬓华(16)。
我们的忠心赤胆,早已长存天地之内。走遍千山万水,不过平添了两鬓白发。
多蒙(17)千里讯(18),逐客(19)已无家。
千里寄深情,多蒙处士你把我探讯。我这漂泊的远客啊,现在已经无法还家。
(1)酬:以诗文相赠答。
(2)王处士:王炜,字雄右,歙县(今属安徽)人。他是顾炎武的知心好友,二人多有唱和。处士,有学问、品德高尚而隐居不仕的人。
(3)九日:指阴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
(4)见:助词,表示被动或对我如何。
(5)怀:想念。
(6)是日:这一天,指重阳节。
(7)秋老:指暮秋时节。
(8)相望:互相怀念。
(9)一涯:一方,一个角落。
(10)离怀:离别的情怀。
(11)浊酒:新酿的酒。
(12)愁眼:忧愁的眼光。
(13)黄花:菊花。
(14)天地存肝胆:意谓天地间还存在肝胆相照的人。肝胆,此指不忘故国、誓图恢复的忠肝义胆。
(15)阅:经历。
(16)鬓华:鬓发花白。
(17)蒙:承蒙,得到。
(18)千里讯:指王炜赠诗问讯。
(19)逐客:被放逐之人,诗人自指。因当时流落在外,四处漂泊,就像被放逐一样,故称。
明清易代之际,清军入主中原,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顺治二年(1645)五月,福王弘光朝覆灭,江南纷纷起义抗清。吴志葵军攻苏州,顾炎武与友人归庄、吴其沆等参加义军,于昆山起义自守。清兵破城,死难者四万,顾炎武幸免于难,而生母何氏被砍伤右臂,两胞弟惨遭杀害。顾炎武奉嗣母避居常熟语濂泾,嗣母闻常熟县城失陷,绝食而死,临终嘱咐顾炎武“读书隐居,无仕二姓”。此后,顾炎武一度追随吴昜抗清,被南明隆武帝遥授官职,并欲偕族父顾咸正赴闽中,因故未能成行。隆武政权覆灭后,顾炎武曾秘密写信给郑成功,试图联系海上抗清武装,但未获成功。后尝试从海道投南明鲁王未果,遂暂时隐居太湖。家仆陆恩勾结豪绅叶方恒,欲告发顾炎武“通海”,被顾炎武招亲友所杀,顾炎武也因此入狱。顺治十三年(1656),顾炎武在友人相助下出狱,到南京钟山下定居,其间又遭到了仇家的迫害。此时顾炎武在江南抗清时结识的朋友王炜已离开江南,听闻顾炎武的遭遇深表同情,在《赠宁人》中有“我已无家不可论,逢君多难复吞声”寄意。同年重阳,他又写了《秋日怀宁人道长先生》赠给顾炎武,顾炎武就写了《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这首诗作为酬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