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三章

老子 〔先秦〕 老子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

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复制 复制
目录
作品原文 译文注释 作者简介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上贤(1),使民不争;不(2)难得之(3),使民不为(4);不(5)可欲,使民不乱。

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导使老百姓不互相争夺;不珍爱难得的财物,导使老百姓不去偷窃;不显耀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导使民心不被迷乱。

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6),实其腹,弱其志(7),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

因此,圣人的治理原则是:排空百姓的心机,填饱百姓的肚腹,减弱百姓的竞争意图,增强百姓的筋骨体魄,经常使老百姓没有智巧,没有欲望。

使夫知不(8)弗为(9)而已,则无不(10)矣。

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为造事。圣人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办事顺应自然,那么,天才就不会不太平了。

注释

(1)上贤:上,同“尚”,即崇尚,尊崇。贤:有德行、有才能的人。

(2)贵:重视,珍贵。

(3)货:财物。

(4)盗:窃取财物。

(5)见:通“现”,出现,显露。此是显示,炫耀的意思。

(6)虚其心:虚,空虚。心:古人以为心主思维,此指思想,头脑。虚其心,使他们心里空虚,无思无欲。

(7)弱其志:使他们减弱志气。削弱他们竞争的意图。

(8)敢:进取。

(9)弗为:同“无为”。

(10)治:治理,此意是治理得天下太平。

拼音版

dàojīng··sānzhāng

shàngxiánshǐ使mínzhēngguìnánzhīhuòshǐ使mínwèidàoxiànshǐ使mínluàn

shìshèngrénzhīzhìxīnshíruòzhìqiánghéngshǐ使mínzhī

shǐ使zhīgǎnwèiérzhì

作者简介

老子

老子

道家学派创始人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大约出生于公元前571年春秋晚期陈(后入楚)国苦县(古县名)。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