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儿又看绕淮春,叹息犹为国有人。
可使翠华周宇县,谁持白羽静风尘。
五年天地无穷事,万里江湖见在身。
共说金陵龙虎气,放臣迷路感烟津。
《次韵尹潜感怀》是宋朝诗人陈与义所写的一首七言律诗,该诗首联点明次韵感怀,称赞周莘,以下自抒所感;描写了南宋时期的政治的动乱,是一首因巨大历史事变而引发无限感慨的政治抒情诗。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相济、对仗等手法,既痛斥金人之侵掠,又批判朝廷之无能,年深月久,不见转机,流亡道路,感情激荡,笔墨深至。
胡儿(2)又(3)看绕淮春(4),叹息(5)犹为国有人(6)。
金人第二次南犯,时值春季,叹息仍然只是为了国人吗?
可使(7)翠华(8)周宇县(9),谁持白羽(10)静风尘(11)。
岂可使皇帝到处流亡,谁能指挥三军澄清宇内呢?
五年(12)天地无穷事(13),万里江湖见在身(14)。
现时的转徙流离,正由于五年的无穷事变。
共说金陵龙虎气(15),放臣(16)迷路感烟津(17)。
我在烟津迷路之上,感到金陵有帝王气,应定都于此。
(1)尹潜:周莘(字尹潜)是陈与义的诗友,其诗亦学杜甫。陈与义避乱襄汉、转徙湖湘之际,和周屡有倡和。此诗即其中之一,是一首因巨大历史事变而引发无限感慨的政治抒情诗。
(2)胡儿:指金兵。
(3)又:建炎二年(1128)冬,金兵曾扰徐、泗,攻扬州,次年春再至,故言“又”。
(4)绕淮春:淮水附近春色。徐、泗、楚、扬,皆属这个地区。
(5)叹息:指周诗的忧国内容。
(6)犹为国有人:还算是有爱国的人。
(7)可使:反问,言不可使。
(8)翠华:用翠羽为饰的旗,因是皇帝所用,故常用它指皇帝。
(9)周宇县:指周游天下,暗喻到处奔逃。宇县:犹言天下。建炎三年(1129)正月,金兵取徐州,逼泗州,二月犯楚州,南迸至瓜州,宋高宗自扬州奔镇江,经常州、吴江、秀州诸地,最后达杭州。
(10)白羽:指白羽扇。语林说:诸葛亮执白羽扇,指挥三军。
(11)风尘:戎马所至,往往尘土飞扬,故以“风尘”言战乱。
(12)五年:自宣和七年(1125)到建炎三年(1129),恰是五年。
(13)无穷事:言变乱剧烈频繁。
(14)万里江湖见在身:在奔逃流亡中幸保性命。“见在身”:现时存在的躯体。见:同现。
(15)共说金陵龙虎气:希望定都金陵,抗金进犯。“龙虎气”:即天子气。诸葛亮称金陵形势“钟山如龙蟠,石头如虎踞”;《史记·项羽本纪》:“范增曰:‘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16)放臣:被谪贬的官吏。陈与义自宋徽宗宣和六年(1124),谪监陈留酒税,到此时仍未复官。
(17)迷路感烟津:对当前大势本不甚了然,但觉得定都金陵是出路。
靖康之变后,高宗即位,国祚似可中兴,但其实仍无宁日。建炎元年(1127)冬至二年(1128)春,金兵三路南犯,将宋高宗赶至扬州。建炎二年冬至三年(1129)春,金兵又大举南下,连陷徐、泗、楚三州,直逼扬州,高宗仓惶渡江,经镇江、常州、吴江、秀州等地,最后到达杭州。《次韵尹潜感怀》此诗作于建炎三年(1129),作者正避乱襄汉,转徙湖南之际。时金兵陷徐泗楚扬诸州,作者深为忧虑,于是写这首诗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愤懑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