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这首诗是南宋诗人陈与义所写,在这首诗里,诗人表面说的是面对春日盛开的青墩牡丹,自己独自一个在观赏,实际上想说的是什么时间自己才能再回到故乡去观赏天下驰名的洛阳牡丹。但想到眼前的景况,时间在无情地流逝,自己已变得老态龙钟,然而家国破碎故土依然难回时,诗人通过牡丹而强烈地表达出了对故乡深切无尽的思念及对前景的无望与悲苦万千的愁绪。
一自(1)胡尘(2)入汉关(3),十年(4)伊洛(5)路漫漫。
自从金人的铁蹄踏碎了祖国的河山,十年了,回望故乡洛阳,路是那么的漫长。
青墩(6)溪畔龙钟(7)客,独立东风看牡丹。
岁月使我变得衰老不堪,今天,我独自一个,流落在青墩溪畔,在煦煦春风中,欣赏着盛开的牡丹。
(1)一自:自从。
(2)胡尘:指金兵。
(3)入汉关:指入侵中原。
(4)十年:从靖康二年(1126)金兵攻陷汴京到诗人作此诗时整整十年。
(5)伊洛:河南的伊水和洛水。《国语·周语》云:“昔伊洛竭而复之。”因此,“伊洛”既指诗人的故乡洛阳,又暗寓他亡国的悲痛。
(6)青墩:在今浙江桐乡,当时诗人所居处。
(7)龙钟:年老体衰,行动不便的样子,诗人自指。时诗人四十七岁,却有老态之感。
《牡丹》这首诗作于绍兴六年(1136),当时陈与义以病告退,除显谟阁直学士,提举江州太平观,寓居浙江桐乡。他虽身离官场,但心系魏阙,对国事非常关心。陈与义是洛阳人,洛阳以牡丹闻名天下,因此他见到眼前牡丹盛开,勾起了伤时忧国的情感,写下了《牡丹》这首传布人口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