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会

杨维桢 〔元代〕 杨维桢

天迷关,地迷户,东龙白日西龙雨。

撞钟饮酒愁海翻,碧火吹巢双猰貐。

照天万古无二乌,残星破月开天馀。

座中有客天子气,左股七十二子连明珠。

军声十万振屋瓦,排剑当人面如赭。

将军下马力排山,气卷黄河酒中泻。

剑光上天寒彗残,明朝画地分河山。

将军呼龙将客走,石破青天撞玉斗。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鸿门会》是元代诗人杨维桢创作的一首乐府诗。这是一首咏史诗,写刘邦、项羽鸿门之会。此诗前六句,写秦末大乱,楚、汉抗争,作时代氛围的刻画;中间六句,从大形势的渲染跳到宴会上,分别描写刘、项双方:刘邦的志向、实力,项羽的气概、军威;后四句则概括了鸿门会的结局,以刘邦溜回军中,范增撞碎玉斗宣告了鸿门会的结束。全诗结构紧凑,用词精炼,事至繁而笔极简,造语奇崛,意境幽诡。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天迷关,地迷户(2)东龙白日西龙雨(3)

乌云迷漫了秦时的雄关,大地掩没山河的门户。两只苍龙正在相斗,一会儿白日高照,霎时间又满天大雨。

撞钟饮酒愁海翻,碧火吹巢(4)双猰貐(5)

且举玉钟饮酒,愁云恨海翻覆,那边正巢居窥伺,有一对凶恶的猰貐。

照天万古无二乌(6),残星破月开天(7)

万古千秋的天上,岂能有两轮金色的太阳。天的那一个角落,只有残星和月亮的光芒。

座中有客(8)天子气(9)左股七十二子(10)连明珠。

座中的来客有天子的气象,七十二颗黑痣象明珠,排布在左腿之上。

军声十万振屋瓦,排剑当人面如(11)

十万大军齐声呼喊,呼喊声震地摇天。将军拔出长剑,剑光照红了容颜。

将军下马力排山,气卷黄河酒中泻。

将军下马,力能拔山,豪气于云,黄河翻卷。

剑光上天寒(12)残,明朝画地分河山。

剑光上天,星月凋残,明朝划却了河山一半。

将军呼龙将客走(13),石破青天撞玉斗(14)

将军把来客送走,亚父的玉斗撞破了耿耿青天。

注释

(1)鸿门会:公元前206年,刘邦入咸阳,废秦苛法。项羽率诸侯军至鸿门,听部下言,邀刘邦赴宴,欲杀刘邦,幸项伯相助与张良、樊哙谋勇,刘邦逃脱了厄运。鸿门,地名,在今陕西新丰镇鸿门堡村。

(2)天迷关,地迷户:传说中天有门,地有户。用“迷”用来形容天地混沌莫辨之状,这里喻秦末天下无主。

(3)东龙白日西龙雨:此句化用《周易》“龙战于野”之意,比喻刘邦、项羽两军对峙。东龙,指刘邦。传刘邦为赤帝子。西龙,指项羽。

(4)碧火吹巢:化用李贺《神弦曲》“笑声碧火巢中起”一句。碧火,王充《论衡·论死》:“人之兵死也,世言其血为磷。磷火色碧,故言碧火。吹巢,烧鸟巢。

(5)双猰貐:喻指欲害刘邦的范增、项庄。猰貐,食人怪兽,似狸而善走。

(6)二乌:即二日。《淮南子·精神训》曰:“日中有踆乌。”故以乌代日。

(7)馀:有版本作“余”。

(8)座中有客:此指刘邦。

(9)天子气:《史记》载,刘邦所至有五采气,为天子气。

(10)左股七十二子:事见《史记·高祖本纪》:“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

(11)赭:这里指赤红色。

(12)彗:即所谓扫帚星。古人认为此星为妖星,是不祥之兆。

(13)将军呼龙将客走:承上文,句中“将军”当指项羽。呼龙,鸿门会后,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故曰“呼龙”。客,指刘邦,在鸿门宴中刘邦为客。

(14)撞玉斗:指范增挥剑击碎刘邦送来的玉斗。

创作背景

秦朝末年的鸿门会,在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有详细记载。而杨维桢生活在元代末期,其所处的时代与秦末有很多相似之处:尖锐的社会矛盾,遍及全国的农民起义和地方割据,长期的战乱纷争,这些也都是元末社会的特点。朱元璋、张士诚、陈友谅等先后起兵抗元,后来又相互争杀,角逐帝王的宝座,与秦末刘项之争如出一辙。杨维桢在元末因避兵乱,曾隐居富春山,又徙钱塘,再徙松江,他曾先后拒绝张士诚、朱元璋的礼聘,时事的风云变幻,他都感受很深。《鸿门会》此诗即是杨维桢以鸿门会这一史事为题材的咏史之作。

拼音版

hóng鸿ménhuì

tiānguāndōnglóngbái西lóng

zhuàngzhōngyǐnjiǔchóuhǎifānhuǒchuīcháoshuāng

zhàotiānwànèrcánxīngyuèkāitiān

zuòzhōngyǒutiānzizuǒshíèrziliánmíngzhū

jūnshēngshíwànzhènpáijiàndāngrénmiànzhě

jiāngjūnxiàpáishānjuǎnhuángjiǔzhōngxiè

jiànguāngshàngtiānhánhuìcánmíngcháohuàfēnshān

jiāngjūnlóngjiāngzǒushíqīngtiānzhuàngdòu

作者简介

杨维桢

杨维桢

元末明初诗人、文学家、书画家

杨维桢(1296—1370),字廉夫,号铁崖,别号东维子,铁笛道人,诸暨(今属浙江)人。泰定四年(1327)进士、历任天台县尹、钱清场盐司、建德路总管府推官等。元末遇兵乱,隐居富春山、钱塘、松江等地。诗在当时有较大影响,时称“铁崖体”。有《铁崖古乐府》《复古诗集》《丽则遗音》等。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