鹞雀赋

曹植 〔两汉〕 曹植

鹞欲取雀。雀自言:“雀微贱,身体些小,肌肉痟瘦,所得盖少。君欲相啖,实不足饱。”

鹞得雀言,初不敢语。“顷来轗轲,资粮乏旅。三日不食,略思死鼠。今日相得,宁复置汝!”

雀得鹞言,意甚怔营:“性命至重,雀鼠贪生;君得一食,我命是倾。皇天降鉴,贤者是听。”

鹞得雀言,意甚沮惋。当死毙雀,头如果蒜。不早首服,捩颈大唤。行人闻之,莫不往观。雀得鹞言,意甚不移。依一枣树,藂蕽多刺。目如擘椒,跳萧二翅。我当死矣,略无可避。鹞乃置雀,良久方去。

二雀相逢,似是公妪,相将入草,共上一树。仍叙本末,辛苦相语。向者近出,为鹞所捕。赖我翻捷,体素便附。说我辨语,千条万句。欺恐舍长,令儿大怖。我之得免,复胜于免。自今徙意,莫复相妒。

言雀者但食牛矢中豆,马矢中粟。

复制 复制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鹞雀赋》是三国时期文学家曹植创作的一篇赋。此赋主要描写鹞鹰要攫取麻雀,麻雀与鹞鹰斗智斗勇,最终逃出生天的故事。全赋采用拟人和象征的手法,通过对话和叙述相结合的行文方式,形象地展示了麻雀与鹞鹰抗争的场面,构思巧妙,语言诙谐。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1)欲取雀。雀自言:“雀微贱,身体些小,肌肉痟瘦(2),所得盖少。君欲相啖(3),实不足饱。”

一只鹞鹰将要攫取一只麻雀。麻雀于是说道:“麻雀卑微低贱,身体弱小,而且肌肉消瘦;即使您抓到一只麻雀,得到的又多么少!您打算把我吃掉,可我实在不足以使您饱腹。”

鹞得雀言,初不敢语。“顷来轗轲(4),资粮乏旅。三日不食,略思死鼠。今日相得,宁复置汝!”

鹞鹰听了麻雀的话,开始的时候没敢说什么。后来才说:“近日很不顺利,在旅途中缺乏粮食充饥。我已经三天没吃东西,现在连死老鼠都有点儿想吃。今天终于得到你,怎么会再把你放弃!”

雀得鹞言,意甚怔营(5):“性命至重,雀鼠贪生;君得一食,我命(6)倾。皇天降鉴,贤者(6)听。”

麻雀听了鹞鹰的话,心中非常慌乱不宁:“性命至为重要,连麻雀和老鼠都要贪生;您得到我只不过是得到一点儿食物充饥,可我的生命却要因此丧失。上帝观察着天下的芸芸众生,只有有才有德的生灵上帝才会听从。”

鹞得雀言,意甚沮惋(7)。当死毙雀,头如果蒜。不早首服(8)(9)颈大唤。行人闻之,莫不往观。雀得鹞言,意甚不移。依一枣树,藂蕽(10)多刺。目如擘椒(11)跳萧(12)二翅。我当死矣,略无可避。鹞乃置雀,良久方去。

鹞鹰听完麻雀的话,心中非常沮丧:本应一命呜呼的麻雀,脑袋不过像一瓣大蒜,他不早早地自首服罪,却在那里转着脖颈大声呼唤;过路的人听了,没有谁不前来观看。而麻雀听了鹞鹰的话,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心意。他依靠着一棵枣树,——这枣树枝叶繁茂,长满尖刺,小小的眼睛瞪得圆圆的,就像擘开的椒子,双翅扑棱棱跳动不止。我虽然面临死亡,没有一点儿地方可以躲避,可我宁可跟你抗争到底。鹞鹰于是放弃了麻雀,好久好久方才飞去。

二雀相逢,似是公妪,相将入草,共上一树。仍叙本末,辛苦相语。向者近出(13),为鹞所捕。赖我翻捷(14)体素便附(15)。说我辨语,千条万句。欺恐(16)舍长(17),令儿大怖。我之得免,复胜于免。自今徙意(18),莫复相妒。

这只麻雀遇上了另外两只麻雀——好像是一对夫妇;搀扶着它飞进草丛,共同飞到一棵树上。这只麻雀反复叙述着事情的本末,把自己的痛苦跟他们诉说:方才我自己飞到近处,被一只鹞鹰追逐。仗着我动作迅速,身体轻巧,天生具有言辞辩捷的能力。我用自己动听的言语来劝说他,说出的理由有千句万句。又用欺骗恐吓的办法,使它感到非常恐惧。我最终还能摆脱死难,跟那些被鹞鹰攫取的狡兔相比还算运气。希望您从现在起改变心意,不要再把我忌恨。

言雀者但食牛(19)中豆,马(19)中粟。

人们常说麻雀只是吃牛屎里面的豆以及马屎里面的粟而已。

注释

(1)鹞:一种凶猛的鸟,样子像鹰,比鹰小,捕食小鸟,通常称“鹞鹰”“鹞子”。

(2)痟瘦:瘦削,不肥胖。痟,借作“消”,一作“瘠”。

(3)相啖:即吃了我。相,表示偏指一方,用来指代第第二或第三人称宾语,相当于我、你、他。下文“今日相得”等“相”字用法相同。

(4)轗轲:困顿,不得志。

(5)怔营:一作“征营”,叠韵联绵词,惊惶不安貌。

(6)是:一作“陨”。

(7)沮惋:沮丧悲伤。一作“怛惋”,惊惧。

(8)首服:自首服罪的意思。

(9)捩:扭转。一作“列”,一作“烈”。

(10)藂蕽:即葱茏。

(11)擘椒:形容雀目圆而小,如擘开的椒子。擘,裂开。

(12)跳萧:扑腾,跳动。

(13)近出:到离得不很远的地方去。

(14)翻捷:行动迅速。

(15)体素便附:身体向来轻巧。

(16)欺恐:欺骗恐吓。

(17)舍长:蔑称,指鹞。

(18)徙意:改变主意。

(19)矢:同“屎”。

创作背景

曹植自魏文帝黄初二年(221)始获罪后,一直处于四处漂泊、生命受到威胁的时期,直到黄初二年冬季返回鄄城后才开始安定下来。联系曹植于黄初年间获罪的实际情况,与《鹞雀赋》或许有所关联。因此曹植写该赋极可能发生在其返回鄄城,环境相对安定后,又碍于曹丕的高压不能明述事情经过,就只好借用民间通俗文学的形式以抒怀。根据《舆地碑记目》的碑文记载,《鹞雀赋》成文于黄初三年(222)二月,与曹植的行历吻合。

拼音版

yàoquè

yàoquèquèyánquèwēijiànshēnxiēxiǎoròuxiāoshòusuǒgàishǎojūnxiāngdànshíbǎo

yàoquèyánchūgǎnqǐngláikǎnliángsānshílüèshǔjīnxiāngníngzhì

quèyàoyánshénzhēngyíngxìngmìngzhìzhòngquèshǔtānshēngjūnshímìngshìqīnghuángtiānjiàngjiànxiánzhěshìtīng

yàoquèyánshénwǎndāngquètóuguǒsuànzǎoshǒulièjǐnghuànxíngrénwénzhīwǎngguānquèyàoyánshénzǎoshùcóngnóngduōbāijiāotiàoxiāoèrchìdānglüèyàonǎizhìquèliángjiǔfāng

èrquèxiāngféngshìshìgōngxiāngjiāngcǎogòngshàngshùréngběnxīnxiāngxiàngzhějìnchūwèiyàosuǒlàifānjiébiàn便shuōbiànqiāntiáowànkǒngshězhǎnglìngérzhīmiǎnshèngmiǎnjīnxiāng

yánquèzhědànshíniúshǐzhōngdòushǐzhōng

作者简介

曹植

曹植

三国时期文学家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操子,曹丕弟。封陈王,谥曰思,故世称陈思王。自称“生乎乱,长乎军”。天资聪颖,才思敏捷,深得曹操赏爱,几乎被立为太子,终因“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而失宠。其创作以建安二十五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诗歌主要是歌唱他的理想和抱负,后期诗歌主要是表达由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他是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为建安文学中成就最高者。宋人辑有《曹子建集》,今又有《曹植集校注》。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