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路

白居易 〔唐代〕 白居易

借夫妇以讽君臣之不终也

太行之路能摧车,若比人心是坦途。

巫峡之水能覆舟,若比人心是安流。

人心好恶苦不常,好生毛羽恶生疮。

与君结发未五载,岂期牛女为参商。

古称色衰相弃背,当时美人犹怨悔。

何况如今鸾镜中,妾颜未改君心改。

为君熏衣裳,君闻兰麝不馨香。

为君盛容饰,君看金翠无颜色。

行路难,难重陈。

人生莫作妇人身,百年苦乐由他人。

行路难,难于山,险于水。

不独人间夫与妻,近代君臣亦如此。

君不见左纳言,右纳史,朝承恩,暮赐死。

行路难,不在水,不在山,只在人情反覆间。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太行路》是唐朝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乐府诗,是《新乐府》五十首中的一首。此诗以夫妇之间的由相互恩爱到男子变心为喻,揭示出君心多变的普遍现象,并指出在君为绝对权威的社会,臣的地位难以得到保障的事实。全诗通篇运用比喻,结合对比、排比等手法,结构紧凑,首尾相应,充分展现了诗歌的批判力量,并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借夫妇以讽君臣之不终也

太行(1)之路能摧车,若比人心是坦途。

太行山的道路崎岖不平,往往使得行走其间的车子损坏掉,但是和人心比较起来,太行山反而成为平坦的道路了。

巫峡(2)之水能覆舟,若比人心是安流(3)

巫峡的水能够使行经其间的船只翻覆,但是如果和人心比较起来,巫峡的水反而成了波澜不起的川流了。

人心好恶苦不常,好生毛羽恶生疮(4)

人的爱好与厌恶之心反覆不定,喜欢这个人的时候,可以喜欢上了天;厌恶这个人的时候,就说这个人满身都长了疮疤。

与君结发未五载,岂期牛女(5)参商(6)

和夫君结褵不到五年,突然间,两人就从原本恩爱的牛郎、织女星,成了难以相见的参星和商星。

古称色衰相弃背(7),当时美人犹怨悔。

古人说“色衰爱弛”,当时的美人还觉得很怨恨呢。

何况如今鸾镜(8)中,妾颜未改君心改。

更何况是我的容貌还没有改变,夫君的心却早已改变了呢?

为君熏衣裳,君闻兰麝不馨香。

为了夫君,我把衣服薰得香喷气四溢,夫君闻到兰麝的香味却不觉得香;

为君盛容饰(9),君看金翠无颜色(10)

为了夫君,我努力的梳妆打扮,夫君看到我满头的金翠却仍然觉得颜色如土。

行路难,难重(11)

人间路实在很难走啊,也很难陈述啊!

人生莫作妇人身,百年苦乐由他人。

生在世间,最好不要生做女儿身,因为身为女人,百年的苦乐都要随人而定。

行路难,难于山,险于水。

人间路实在很难走啊,比登山难,比入水难。

不独人间夫与妻,近代君臣亦如此。

不只人间的夫妻容易有反覆,近代的君臣关系也是如此。

君不见左纳言(12),右纳史(13),朝承恩,暮赐死。

你没看到吗?左边“纳言”,右边“纳史”;早上才承受皇上的恩典,晚上就被皇上赐了死。

行路难,不在水,不在山,只在人情反覆间。

人间路实在很难走啊,不在山之高,不在水之深,只在人心反反覆覆之间而已。

注释

(1)太行:山名,又名五行山、王母山、女娲山,在山西高原与河北平原之间,形势险要。

(2)巫峡:长江三峡之一,水急浪高,舟行极险。

(3)安流:平静的水流。

(4)好生毛羽恶生疮:这句话出自东汉赵壹《刺世疾邪赋》:“所好则钻皮出其毛羽,所恶则洗垢求其瘢痕。”意思是对所喜欢的人千方百计美誉拔高,对所厌恶的人则竭力挑剔攻击。

(5)牛女:即牛郎织女。虽然受到天帝的阻隔,只能在每年七月七日晚相会一次,但其恩爱之情历来为世人所传颂。

(6)参商:参星与商星,是两个星宿,但两星从不同时出现,此处借指人心相距很远,水火不容。

(7)色衰相弃背:这句是指汉武帝的李夫人对她妹妹说的话:女人是拿色来侍奉男人的,所以色衰而爱弛。(《汉书·外戚列传》)下句的“当时美人”即指李夫人。

(8)鸾镜:梳妆用的镜子。古代西域一个国王有一只鸾鸟,三年不鸣。他的夫人说,鸾见到影就鸣,可以挂起镜子来照它。鸾鸟见到自己的影子,真的悲鸣起来。

(9)盛容饰:着意加以打扮修饰。

(10)无颜色:即无光彩。

(11)陈:陈述。

(12)纳言:隋唐时期门下省长官,是宰相一级的高官。

(13)纳史:应作内史,隋唐时期中书省长官,是宰相一级的高官。

创作背景

《太行路》这是作于元和四年(813)的《新乐府》中的一首诗。诗人在长安做官,见到不少朝中重臣朝蒙恩宠而夕遭贬谪,深感“伴君如伴虎”,故“借夫妇以讽君臣之不终”。据此有人认为此诗与唐宪宗嫌白居易对他不恭敬,要把诗人赶出翰林学士行列有关。

拼音版

tàiháng

tàihángzhīnéngcuīchēruòrénxīnshìtǎn

xiázhīshuǐnéngzhōuruòrénxīnshìānliú

rénxīnhàochánghàoshēngmáoshēngchuāng

jūnjiéwèizǎiniúwéishēnshāng

chēngshuāixiāngbèidāngshíměirényóuyuànhuǐ

kuàngjīnluánjìngzhōngqièyánwèigǎijūnxīngǎi

wèijūnxūnchángjūnwénlánshèxīnxiāng

wèijūnshèngróngshìjūnkànjīncuìyán

xíngnánnánchóngchén

rénshēngzuòrénshēnbǎiniányóurén

xíngnánnánshānxiǎnshuǐ

rénjiānjìndàijūnchén

jūnjiànzuǒyányòushǐzhāochéngēn

xíngnánzàishuǐzàishānzhǐzàirénqíngfǎnjiān

作者简介

白居易

白居易(诗魔)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太原(今属山西)人。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