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磨崖碑后

黄庭坚 〔宋代〕 黄庭坚

春风吹船著浯溪,扶藜上读中兴碑。

平生半世看墨本,摩挲石刻鬓成丝。

明皇不作苞桑计,颠倒四海由禄儿。

九庙不守乘舆西,万官已作鸟择栖。

抚军监国太子事,何乃趣取大物为。

事有至难天幸尔,上皇蹰蹐还京师。

内间张后色可否,外间李父颐指挥。

南内凄凉几苟活,高将军去事尤危。

臣结春秋二三策,臣甫杜鹃再拜诗。

安知忠臣痛至骨,世上但赏琼琚词。

同来野僧六七辈,亦有文士相追随。

断崖苍藓对立久,涷雨为洗前朝悲。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书磨崖碑后》是北宋诗人黄庭坚于崇宁三年(1104年)所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这首诗前四句叙游览读碑事,含有世事沧桑之感。中间十六句咏唐代史事,表达诗人对当时政治腐败与玄宗被幽禁的慨叹和忠臣志士之忧愤,借古讽今之意已曲折显现。最后四句又回到观碑事并记同游者,与起首相呼应。这首诗从章法结构上看颇似古文游记,内容上却又是一篇论史之作,而且寄慨良深。全诗结构奇特,气势回荡,余音不尽。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春风吹船著浯溪(1)扶藜(2)上读中兴碑。

春风把我的船吹到了浯溪岸边,我拄着拐杖上山,细细地读着崖上刻的《中兴碑》。

平生半世看墨本(3)摩挲(4)石刻鬓成丝。

我一生中有半世都只见到这碑的拓本,今天终于能亲手抚摸着石刻,可怜我双鬓已雪白如丝。

明皇(5)不作苞桑计(6)颠倒四海(7)禄儿(8)

唐明皇没有安定国家的深谋远虑,任由着安禄山,把天下搅得一塌糊涂,无法收拾。

九庙(9)不守乘舆西(10),万官已作鸟择栖。

宗庙宫廷都沦陷敌手,明皇凄凉地逃往川西;百官们犹如乌鹊选择良木,纷纷投降伪朝,低声下气。

抚军监国(12)太子事,何乃(13)大物(14)为。

统率军队,守护国家,这是太子的本分,肃宗匆匆地登上皇帝的宝座,难道不显得过分心急?

事有至难天幸尔(15),上皇蹰蹐(16)还京师。

平定祸乱本来是很困难的事,能够取得胜利,真是徼天之幸,太上皇终于能跼蹐不安地返回了京师。

内间张后(17)色可否,外间李父(18)颐指挥(19)

从此后他失去了自由,在宫中要看张后的脸色行事,在宫外又要听从李辅国的颐指气使。

南内(20)凄凉几苟活,高将军(21)去事尤危。

他在南内偷安苟活,高力士去后,事势便更加危急。

臣结(22)春秋二三策,臣甫(23)杜鹃(24)再拜诗。

臣子元结在舂陵上书献策,臣子杜甫在四川,见到杜鹃再次下拜和泪作诗。

安知忠臣痛至骨,世上但赏琼琚(25)词。

可怜世人有谁知道忠臣刻骨的悲痛,只是争相欣赏诗文中优美的文词。

同来野僧六七辈,亦有文士相追随。

一起看碑的有六七个和尚,还有几位文士相随。

断崖苍藓对立久,涷雨(26)为洗前朝悲。

我站在断崖边青苔上,一阵暴雨打来,仿佛要洗去前朝无尽的悲思。

注释

(1)浯溪:水名,在今湖南祁阳西南五里。

(2)扶藜:藜杖,手杖。

(3)墨本:拓本。

(4)摩挲:抚摸。

(5)明皇:即唐玄宗李隆基。

(6)苞桑计:根本大计。

(7)颠倒四海:颠覆国家。

(8)禄儿:即安禄山,营州(今辽宁朝阳)人,本姓康,名轧荦山。时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是杨贵妃的干儿子。

(9)九庙:即帝王祖先之庙,古天子庙九室。诗中代指京城。

(10)乘舆西:指唐玄宗出奔四川。为尊者讳,所以用“乘舆”代替皇帝。

(11)乌择栖:指朝臣们另找靠山。一说宰相陈希烈等投降安禄山,一是说部分官员追随太子李享到灵武。

(12)抚军监国:统领军队,守卫国家。

(13)趣:与“促”同,急忙。

(14)大物:国家,天下。

(15)天幸尔:代指肃宗成功乃是天幸。

(16)蹰蹐:累足不安,无法舒展的样子。诗中指唐玄宗回国都后,受唐肃宗所制,无法施展自己以前的权力,没有自主之力。

(17)张后:唐肃宗皇后张良娣。

(18)李父:即李辅国,唐朝中期权宦。安史之乱期间,劝说太子李亨继承帝位。唐肃宗即位后,被加封为元帅府行军司马,开始掌握兵权,并改名为辅国。

(19)颐指挥:用脸部表情来示意指挥人,形容趾高气扬的傲慢态度。

(20)南内:唐玄宗自回蜀后,住南内庆兴官,后迁西内软禁。

(21)高将军:即高力士。他是唐玄宗心腹,曾封骠骑大将军。后遗李辅国诬陷,流放巫州。

(22)臣结:指元结,字次山,号漫叟,唐代道家学者。曾任道州刺史,多次上表言事。

(23)臣甫:即杜甫,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现实主义诗人。

(24)杜鹃:即杜甫所作《杜鹃行》诗,诗中以杜鹃比喻唐玄宗失位。

(25)琼琚:华美的佩玉。诗中指文辞华丽。

(26)涷雨:即暴雨。

创作背景

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年),诗人以“幸灾谤国”的罪名从鄂州(今湖北武昌)贬往宜州(今广西宜山)。崇宁三年(1104年)春天,诗人由鄂州寓所前往,途经祁阳县,泛舟浯溪,亲见《中兴颂》石刻,写下了《书磨崖碑后》这首诗。

拼音版

shūbēihòu

chūnfēngchuīchuánzhuóshàngzhōngxīngbēi

píngshēngbànshìkànběnsuōshíbìnchéng

mínghuángzuòbāosāngdiāndǎohǎiyóuér

jiǔmiàoshǒuchéng西wànguānzuòniǎo

jūnjiānguótàishìnǎiwéi

shìyǒuzhìnántiānxìngěrshànghuánghuánjīngshī

nèijiānzhānghòufǒuwàijiānzhǐhuī

nánnèiliánggǒuhuógāojiāngjūnshìyóuwēi

chénjiéchūnqiūèrsānchénjuānzàibàishī

ānzhīzhōngchéntòngzhìshìshàngdànshǎngqióng

tóngláisēngliùbèiyǒuwénshìxiāngzhuīsuí

duàncāngxiǎnduìjiǔdòngwéiqiáncháobēi

作者简介

黄庭坚

黄庭坚

北宋文学家、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山之祖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年间进士。宋哲宗时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佐郎。后因修史“多诬”遭贬。早年以诗文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诗以杜甫为宗,有“夺胎换骨”、“点铁成金”之论,风格奇硬拗涩,开创江西诗派,在宋代影响颇大。又能词。兼擅行书、草书,为“宋四家”之一。有《山谷集》《山谷琴趣外篇》。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