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城北楼

高适 〔唐代〕 高适

北楼西望满晴空,积水连山胜画中。

湍上急流声若箭,城头残月势如弓。

垂竿已羡磻溪老,体道犹思塞上翁。

为问边庭更何事,至今羌笛怨无穷。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金城北楼》是唐代诗人高适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首联勾画了秋天夜晚金城及其周围山川的壮丽森严景象。颔联描写了边疆凄清的生活场景。后两联由写景而抒情,或借用典故,或直接发问,抒写了作者对广大戍边战士的同情和力求早日平息战乱、安定边土的愿望。全诗风格具有明快苍劲的特色,情感表达颇为含蓄,后人多誉其有“兴象”。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北楼西望满晴空,积水连山胜画中。

在北楼上往西望去,满眼是晴朗的天空,浩浩的流水依傍着连绵的山峰,那秀丽的景色胜过图画。

(2)上急流声若箭(3),城头残月(4)(5)如弓。

湍濑之上,急奔的水流好像离弦之箭的破空声;高挂在城头上空的一弯月亮形同一张悬着的弯弓。

垂竿(6)(7)磻溪(8)老,体道(9)犹思塞上翁(10)

垂下钓竿我不由十分羡慕姜太公的际遇,当我深刻地领会到人事变化的规律时,又不由深深思念起塞上那位通达世事的老翁。

为问边庭(11)更何事(12),至今羌笛(13)怨无穷。

想知道边陲地带到底还发生了什么事,但知道如今回荡在那边陲上空的还是一片羌笛的哀怨之声。

注释

(1)金城:唐郡名,原为兰州,天宝元年改名金城郡,治所在五泉县(今甘肃兰州)。

(2)湍:指湍濑,水浅急流之处,这里指黄河滔滔的流水。

(3)声若箭:形容激流的声音象箭离弦时一样清脆响亮,富有声势。

(4)残月:指下弦月。

(5)势:形状。

(6)垂竿:即垂钓,指隐居。

(7)羡:羡慕。

(8)磻溪:在今陕西宝鸡东南,渭水的支流,相传周太公望(吕尚)出仕前曾垂钓于此。磻溪老即指太公望吕尚,此亦泛指隐者。

(9)体道:体会人事规律。

(10)塞上翁:《淮南子:人间训》载:塞上有人失马,人往安慰他,其父说:这难道不是福吗?几个月后,失马带着胡地骏马回来。人往祝贺他,其父说:这难道不是祸吗?他的儿子骑马折腿骨。人又去安慰他,其父说:这难道不是福吗?一年后胡兵入侵,丁壮出战,他的儿子以跛足得免。这故事反映了老子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的辩证思想。

(11)边庭:边境。

(12)更何事:还有什么情况。

(13)羌笛:乐器,出于羌族,因以名之,其曲音调多凄婉。

创作背景

《金城北楼》这首诗是唐天宝十一载(752年)秋冬之际,高适离开长安,赴任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幕中掌书记的途中,经金城时所作。登上北城楼,西望晴空万里,大好河山锦绣,诗人心中不禁波澜起伏,思绪万千。此前一直仕途平平的高适,此番是怀着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出塞的,因此这首诗在写景之余融入了诗人诸多关于自己和国家未来的思考。

拼音版

jīnchéngběilóu

běilóu西wàngmǎnqíngkōngshuǐliánshānshènghuàzhōng

tuānshàngliúshēngruòjiànchéngtóucányuèshìgōng

chuígān竿xiànpánlǎodàoyóusāishàngwēng

wèiwènbiāntínggèngshìzhìjīnqiāngyuànqióng

作者简介

高适

高适

唐朝中期名臣、边塞诗人

高适(704—765),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蓚(今河北景县)人。早年仕途失意。后来客游河西,先为哥舒翰书记,后历任淮南、四川节度使,终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其诗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笔力雄健,气势奔放。边塞诗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风格也大略相近。有《高常侍集》。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