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看牡丹三首·其一

苏轼 〔宋代〕 苏轼

雾雨不成点,映空疑有无。

时于花上见,的皪走明珠。

秀色洗红粉,暗香生雪肤。

黄昏更萧瑟,头重欲相扶。

复制 复制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雨中看牡丹三首》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五言古诗组诗作品。第一首诗写雨中牡丹,从大处落笔,由雨写到牡丹,把雨中牡丹写得栩栩如生。第二首诗写想象中的雨后牡丹,读之爽人耳目。第三首诗写雨后牡丹,推想后日,花由盛而衰,十分可惜。这组诗一写雨中,二写晴日,三写衰败,勾勒了牡丹的三种不同情态和风韵,抒发诗人对牡丹花的深深赞美与爱怜。整组诗描写细致入微,刻画逼真传神,抒写婉转流畅,让人回味无穷。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雾雨(1)不成点(2),映空疑有无(3)

薄薄细雨成不了雨点,映照在碧空里若有若无。

时于花上见,的皪(4)走明珠。

时不时能在花上看见,流动圆转正如粒粒明珠。

秀色(5)红粉(6),暗香生雪肤(7)

就像美女在洗去红粉,幽香浮动于雪白的肌肤。

黄昏更萧瑟(8),头重欲相扶。

黄昏之时更冷落凄凉,花朵显得沉重似要人扶。

注释

(1)雾雨:雾和雨,这里指细雨。

(2)不成点:指雨极细未形成雨点。

(3)有无:指有没有雨。

(4)的皪:明亮、鲜明的样子。司马相如《上林赋》:“明月珠子,的皪江靡。”

(5)秀色:言美丽的颜色。

(6)红粉:指红色牡丹。

(7)雪肤:指白色牡丹。

(8)萧瑟:冷落萧条的样子。

创作背景

《雨中看牡丹三首》这组诗是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三月,在黄州天庆观看牡丹所作。

拼音版

zhōngkàndānsānshǒu··

chéngdiǎnyìngkōngyǒu

shíhuāshàngjiàndezǒumíngzhū

xiùhóngfěnànxiāngshēngxuě

huánghūngèngxiāotóuzhòngxiāng

作者简介

苏轼

苏轼(诗神)

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