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珝(生卒年不详),字瑞文,吴兴(今浙江湖州)人。钱起曾孙。公元879年(唐僖宗乾符六年)举进士,累迁尚书郎。乾宁(唐昭宗年号,公元894—898年)初官至中书舍人。后出为抚州(今属江西)司马。《全唐诗》录存其诗一百零八首,编为一卷。
储光羲(706—763),兖州(今属山东)人,一说润州(今江苏镇江)人。开元十四年(726)进士,诏中书试文章,官监察御史。安史之乱时曾接受安禄山伪职,平乱后被贬逐岭南而卒。其诗追慕魏晋,效法陶渊明闲适、隐逸的田园诗风格,较为质朴。著作有《储光羲集》。
崔峒(生卒年不详),博陵(今河北定县)人。安史乱起,避地江淮。大历初由崔圆荐任左拾遣,奉使赴江淮搜求图书。后为集贤院学士,迁右补阙。建中中,因事谪潞府功曹参军。卒。崔峒与戴叔伦、韦应物、司空曙、卢纶、严维、皇甫冉、丘丹等唱和,为“大历十才子”之一。有《崔峒诗》一卷。《全唐诗》编诗一卷。
薛涛(约768—832),字洪度,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代女诗人,成都乐妓 。制作桃红色小笺用来写诗,人称“薛涛笺”。脱乐籍后终身未嫁。成都望江楼公园有“薛涛墓” 。后人将薛涛列为唐代四大女诗人之一,蜀中四大才女之一,流传下的诗作有90余首,收于《锦江集》。
曹邺(816—875),字业之, 一作邺之,阳朔(今广西桂林)人。在京城应考十年,九次落第。最后由于其《四怨三愁五情诗》为中书舍人韦悫赏识,荐于礼部侍郎裴休,终于唐宣宗大中四年(850年)进士及第,时年约四十,授天平节度使推官。后迁太常博士、祠部郎中、洋州刺史,于吏部郎中任内辞官南归,死后葬于桂林。以五言古诗著称。有《曹祠部集》。《全唐诗》收其诗作二卷。
崔致远(857— 928),唐时新罗庆州人,字海夫,号孤云。十二岁入唐求学。僖宗乾符元年登进士第,除宣州溧水尉。广明元年入扬州高骈幕府,任都统巡官,专掌书记。光启元年,持唐使节归国。仕新罗历任翰林学士、兵部侍郎、知瑞书监,出守太山、富城二郡。年四十二弃官归,晚年隐居伽耶山海印寺。致远汉语娴熟,诗文皆擅。有《桂苑笔耕集》二十卷。
皇甫冉(722—767),字茂政,润州丹阳人(今属江苏)。早慧,颇得张九龄器重。天宝十五载,举进士第一,授无锡尉,历左金吾兵曹。大历初,累迁右补阙,奉使江表,卒于家。与刘长卿、刘方平等交往密切,文名颇著。有集三卷。今编诗二卷。
庞蕴(生卒年不详),字道玄,又称庞居士,禅门居士,被誉称为达摩东来开立禅宗之后“白衣居士第一人”,素有“东土维摩”之称。《全唐诗》收7首。
朱庆馀(?—?),名可久,字庆馀,以字行,闽中(今福建)人。一作越州(治今浙江绍兴)人。宝历进士,秘书省校书郎,其诗辞意清新,描写细致,为张籍所赏识。有《朱庆馀诗集》。
李隆基(685—762),即唐玄宗,世称唐明皇。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容宗第三子,始封楚王、后改封临淄郡王。后因诛韦后有功,册立为皇太子。先天元年(712年)继位,在位四十五年。前期励精图治,先后用姚崇、宋璟、张九龄等为相,国运昌盛。李隆基多才艺,知音善书,工诗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