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益(748—829),字君虞,陇西姑藏(今甘肃武威)人。大历四年(769年)登进士第。建中四年(783年)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客游燕赵。贞元十三年(797年)任幽州节度使刘济从事。贞元十六年(800年)南游扬州等地,写了一些描绘江南风光的优美诗篇。元和后入朝,历任秘书少监、集贤学士、右散骑常侍、太子宾客、左散骑常侍,太和元年(827年)以礼部尚书致仕。自编从军诗50首,今存《李益集》2卷。
耿湋(生卒年不详),河东(今山西永济)人。宝应二年登进士第,授盩厔尉。大历中登朝为左拾遗,曾奉使往江淮检括图书。大历末、贞元初,贬为许州司法参军,卒。湋工诗,为“大历十才子”之一,与戴叔伦、卢纶、司空曙、李端等均有唱和。有《耿湋诗集》二卷。《全唐诗》编诗二卷。
杨巨源(755—?),字景山,河中(治今山西永济)人。贞元(唐德宗年号,785—805)年间登进士第。由秘书郎擢太常博士、礼部员外郎。出为凤翔少尹。复召除国子司业。有集五卷。《全唐诗》存其诗一卷。
李绅(772—846),字公垂,润州无锡(今江苏无锡 )人。唐宪宗元和元年(806)进士,曾因触怒权贵下狱。唐武宗时为宰相,后出任淮南节度使。与元稹、白居易等人交往密切,在元、白提倡“新乐府”之前,就首创新乐府二十首,今失传,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之一。《全唐诗》录其《追昔游诗》三卷,《杂诗》一卷。
郑谷(851—910),字守愚,袁州宜春(今江西宜春)人。唐僖宗光启进士,官都官郎中,人称郑都官。又以《鹧鸪诗》得名,人称郑鹧鸪。其诗多写景咏物之作,表现士大夫的闲情逸致。风格清新通俗,但流于浅率。曾与许裳、张乔等唱和往还,号“芳林十哲”。原有集已散佚,存《云台编》。
赵嘏(806—852),字承佑,山阳(今江苏淮安)人。大和中,入元稹、沈传师幕府。会昌四年(844),与项斯、马戴同榜登进士第。大中年间,任渭南(今属陕西)县尉,世称“赵渭南”。工七律,笔法清圆熟练,时有警句。今存诗253首,有段朝瑞校补《渭南诗集》。
施肩吾(780—861),字希圣,号东斋,入道后称栖真子,唐睦州分水(今浙江桐庐)人。曾寓居吴兴(今浙江湖州)、常州武进(今江苏武进)。唐宪宗元和十五年(820)进士及第,不待除授即离京东归,栖居洪州(今江西南昌)西山。他的绝句清新婉转,多写山林景象和隐居学仙之趣,还善写闺情。《全唐诗》录存其诗一卷。
陈陶(约812—888),字嵩伯,自号三教布衣,岭南(今两广一带)人。早年游学长安,研究天文学 ,于诗也颇有造诣 。举进士不第,遂耽情于山水之间 ,曾漫游江西 、福建、江苏、浙江、河南、四川、广东等地。大中年间,隐住洪州西山(在今江西新建县西)学仙,不知所终 。陈陶终身处士,广有诗名 。其诗多为旅途题咏或隐居学仙之词,消极出世思想较浓,但也有部分投赠权贵、干谒求荐之作。有诗十卷,已散佚,后人辑有《陈嵩伯诗集》一卷。《全唐诗》录其诗二卷。
钱珝(生卒年不详),字瑞文,吴兴(今浙江湖州)人。钱起曾孙。公元879年(唐僖宗乾符六年)举进士,累迁尚书郎。乾宁(唐昭宗年号,公元894—898年)初官至中书舍人。后出为抚州(今属江西)司马。《全唐诗》录存其诗一百零八首,编为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