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蜀西至剑门》是唐代诗人李隆基于至德二年(757年)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全诗先描写剑阁之高峻险要,高到云层之上,险到两壁千仞,笔法凌绝,然后笔锋突然转折,由写景色到发议论,这透露出诗人跌宕起伏的心理反应,表达自己复杂的情怀。
剑阁横云峻,銮舆(1)出狩(2)回。
剑门山高耸入云,险峻无比;我避乱到蜀,今日得以回京。
翠屏千仞合,丹嶂五丁开(3)。
只见那如翠色屏风的山峰,高有千仞,那如红色屏障的石壁,全凭五位大力士开出路径。
灌木萦旗转,仙云拂马来。
灌木丛生,好似缠绕旌旗,时隐时现;白云有如飞仙,迎面拂拭着马来。
乘时(4)方在德,嗟尔勒铭才(5)。
治理国家应该顺应时势,施行仁德之政,各位大臣,你们平定叛乱,建功立业,是国家的栋梁之才。
(1)銮舆:皇帝的车驾,此处是李隆基自指。
(2)出狩:皇帝到外地巡视称出狩。
(3)五丁开:传说中蜀道是由五个大力士(五丁)开通的。
(4)乘时:造就时势。
(5)勒铭才:建功立业的才能。西晋时张载作《剑阁铭》,晋世祖司马炎派人刻于石上。铭中有“兴时在德,险亦难恃”之语。
《元和郡县图志》:普安郡即剑州,剑门就在剑州境内。玄宗车驾返京,经行剑阁,作有是诗,州刺史以为中兴盛事,勒石以示纪念。《幸蜀西至剑门》此诗境界开阔,基调高昂,也不似仓皇避乱时情景。可确定为公元757年(至德二载)回舆长安时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