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

苏轼 〔宋代〕 苏轼

徐州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是苏轼的组词作品《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中的第五首,写雨后农村风光春色和雨后感受,抒发作者的欣喜之情,表达了归田退隐的思想。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徐州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

软草平莎(1)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2)身。

柔软的青草和整齐的莎草经过雨洗后显得碧绿清新;在雨后薄薄的沙土路上骑马不会扬起灰尘。不知何时才能抽身归田?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3)气如(4)。使君(5)(6)中人。

春日和暖桑麻欣欣向荣,闪烁着犹如水泼过一样的光辉;一阵暖风带着蒿艾的熏香扑鼻而来。我虽为使君原是农夫出身。

注释

(1)平莎:莎草,多年生草本植物。

(2)耦耕:两个人各拿一耜并肩耕作,此处泛指耕作。

(3)蒿艾:即艾蒿,多年生草本植物。

(4)薰:一种香草。

(5)元:通“原”。

(6)此:指农村。

创作背景

《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这组词作于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苏轼时任徐州太守。当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这组词就是当年初夏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的。

拼音版

huànshā··ruǎncǎopíngshāguòxīn

ruǎncǎopíngsuōguòxīnqīngshāzǒuchénshíshōushíǒugēngshēn

nuǎnsāngguāngfēngláihāoàixūnshǐ使jūnyuánshìzhōngrén

作者简介

苏轼

苏轼(诗神)

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