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谷 〔唐代〕 郑谷

半烟半雨江桥畔,映杏映桃山路中。

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春风。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文学赏析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柳》是唐代诗人郑谷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首句描写“江桥畔”柳树的形态特点;次句写行走山路,有杏花桃花相伴;第三句点破离情;第四句一语双关,既写柳树妩媚,又写离人愁绪。全诗主题鲜明,无一“柳”字,却字字写柳,句句含情。前两句写景蓄势,渲染离情;后两句突显而出,明确主旨,语出自然,韵味深长。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半烟半雨(1)江桥(2)畔,映杏映桃(3)山路中。

一半似烟一半如雨立在江桥侧畔,有桃杏相映于山路之中。

会得(4)离人(5)无限意(6),千(7)(8)(9)春风。

能够领会离人的无限心意,无数柳丝柳絮牵惹着春风。

注释

(1)半烟半雨:形容柳树一半如烟,一半如雨。

(2)江桥:江上之桥。

(3)映杏映桃:形容柳枝与桃杏相互辉映。

(4)会得:懂得,理解。

(5)离人:离别的人。

(6)无限意:深深的惜别之意。

(7)丝:指柳枝,双关为“思”。

(8)絮:柳絮。

(9)惹:招引,沾惹。

创作背景

郑谷是一位苦吟诗人,在当时诗名颇盛。他曾修改齐己《早梅》诗中“昨夜数枝开”的“数枝”为“一枝”,齐己拜其为“一字师”。《柳》此诗题目“柳”有“留”意,唐人有折柳赠别习俗,故有“挽留”之意,可知这是一首送别之作。

文学赏析

诗的首句中“半烟半雨”是以烟雨形容柳树所呈现的状态。如果只是一株两株柳树,看上去就不会像一半烟一半雨,只有成排成片的柳树,稍远一点看去才是如烟如雨。“江桥畔”主要写柳树所在的位置,但也写了江与桥两样景物。当然,江与桥是柳树存在的必要条件,柳树就在江桥的侧畔,但诗人所要写的主要是柳树,因此江与桥也起陪衬作用。起陪衬作用的不只是江桥,还有第二句所写的杏与桃。诗人明说“映杏映桃”,杏桃也确乎相互映衬,但诗题为“柳”,所以杏桃除了相互映衬之外,更重要的是映衬柳树。并且,它们是在山路中映衬。也就是说,这一句写了“映杏映桃”,还写了山和山路。“山路中”也是从较远的地方看,杏桃好像生长在山路中;若是近看,就生长在山路两旁了。这两句着重写的是烟雨一般的柳树,江桥、杏桃、山路都是用来衬托柳树的,目的是使柳树呈现的景色更加全面、更加具体、更加美好。正是通过以上描写,表现了诗人对柳树景色的欣赏之情。

诗的第三句突然说“会得离人无限意”。柳树“会得”离人意,这是因为“”柳与“留”谐音,唐代人们分别时,送行的人常折柳枝送离人,用以表现送者对行者的情意。但是这里并没有写折柳枝,而是以“千丝万絮惹春风”来表达送者对行者的心意。柳树以它的许多丝条、无尽的柳絮,惹引春风吹来,让它摆动“千丝”,飞起“万絮”,这对离别之人来说,比折柳枝更能表达情意,所以才说“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似为双关,明言垂条、飞絮,暗指情思、愁绪。这样再回读“半烟半雨江桥畔,映杏映桃山路中”就别有一番情味了。

《柳》这首诗同贺知章《咏柳》一样,通过柳树以及衬托柳树的几样景物的描写,唤起读者对于真实柳树的联想,唤起对于与柳树相映衬的真实景物的联想,唤起真实柳树在春风中摆动身姿、扬起飞絮的联想。然而这首诗抒发的感情却与《咏柳》有所不同。《咏柳》是借着描绘柳树的新妆,歌咏春天的来临;这首诗主要是欣赏柳景,表达诗人对于柳树的赞美之情。另外,两首诗对春风的描写也大不相同。《咏柳》中的春风是主动者,是春风裁出了美丽的细叶;这首诗中的柳树是主动者,是柳树的千丝万絮惹引春风,以便向离人示意,这样就变被动为主动,使诗句活泼、景致引人了。

作者简介

郑谷

郑谷

唐末著名诗人

郑谷(851—910),字守愚,袁州宜春(今江西宜春)人。唐僖宗光启进士,官都官郎中,人称郑都官。又以《鹧鸪诗》得名,人称郑鹧鸪。其诗多写景咏物之作,表现士大夫的闲情逸致。风格清新通俗,但流于浅率。曾与许裳、张乔等唱和往还,号“芳林十哲”。原有集已散佚,存《云台编》。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