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端午》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所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主要描写妇女欢度端午佳节的情景。上片描述她们节日前进行的各种准备,下片刻画她们按照民间风俗,彩线缠玉臂,小符挂云鬟,互致节日的祝贺。全词采用对偶句式,从中能依稀看到一直尽职尽忠地陪伴在词人左右的侍妾朝云的影子。
轻汗微微透碧纨(3),明朝端午(2)浴芳兰(4)。流香涨腻(5)满晴川。
微微小汗湿透了碧色的细绢,明日端午节用芳兰草沐浴。流香酒般的浴水、油腻布满大晴的江面。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6)。佳人相见一千年。
五彩花线轻轻地缠在红玉色手臂上,小小的符篆(或赤灵符)斜挂在耳下的黑色发髻上。与朝云同过端午节,天长地久,白头偕老。
(1)浣溪沙: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名。分平仄两体,字数以四十二字居多,还有四十四字和四十六字两种。
(2)端午:民间节日,在旧历五月初五。
(3)碧纨:绿色薄绸。
(4)芳兰:芳香的兰花。端午节有浴兰汤的风俗。
(5)流香涨腻:指女子梳洗时,用剩下的香粉胭脂随水流入河中。杜牧《阿房宫赋》:“弃脂水也”。
(6)小符斜挂绿云鬟:这句指妇女们在发髻上挂着祛邪驱鬼、保佑平安的符录。云鬟(huán):女子的发髻。
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年)端午,是时,东坡被惠州已是第二个年头了,在端午节这个团聚的日子里,想到自己的侍妾朝云,于是作《浣溪沙·端午》此词送给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