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轼 〔宋代〕 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和子由渑池怀旧》是宋代文学家苏轼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前四句以雪泥鸿爪比喻人生,把人生看作漫长的征途;后四句照应“怀旧”诗题,以叙事之笔,深化雪泥鸿爪的感触。全诗动荡明快,意境恣逸,圆转流走,一气呵成,是苏轼七律中的名篇。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3)

人生在世,到这里、又到那里,偶然留下一些痕迹,你觉得像是什么?我看真像随处乱飞的鸿鹄,偶然在某处的雪地上落一落脚。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它在这块雪地上留下一些爪印,正是偶然的事,因为鸿鹄的飞东飞西根本就没有一定。

老僧(4)已死成新塔,坏壁(5)无由见旧题。

老和尚奉闲已经去世,他留下的只有一座藏骨灰的新塔,我们也没有机会再到那儿去看看当年题过字的破壁了。老和尚的骨灰塔和我们的题壁,是不是同飞鸿在雪地上偶然留下的爪印差不多呢!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6)嘶。

你还记得当时往渑池的崎岖旅程吗?路又远,人又疲劳,驴子也累得直叫。

注释

(1)子由:即苏轼之弟苏辙,字子由。

(2)渑池:地名,今属河南。

(3)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此是和作,苏轼依苏辙原作中提到的雪泥引发出人生之感。查慎行、冯应榴以为用禅语,王文诰已驳其非,实为精警的譬喻,故钱锺书《宋诗选注》指出,“雪泥鸿爪”,“后来变为成语”。

(4)老僧:即指奉闲。苏辙原诗“旧宿僧房壁共题”自注:“昔与子瞻应举,过宿县中寺舍,题其老僧奉闲之壁。”古代僧人死后,以塔葬其骨灰。

(5)坏壁:指奉闲僧舍。嘉祐元年(1056),苏轼与苏辙赴京应举途中曾寄宿奉闲僧舍并题诗僧壁。

(6)蹇驴:腿脚不灵便的驴子。蹇,跛脚。苏轼自注:“往岁,马死于二陵(即崤山,在渑池西),骑驴至渑池。”

创作背景

《和子由渑池怀旧》此诗作于苏轼经渑池(今属河南)之时。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苏辙送苏轼至郑州,分手回京,作诗《怀渑池寄子瞻兄》寄苏轼,此首诗为苏轼的和作。苏辙十九岁时,曾被任命为渑池县主簿,未到任即中进士。他与苏轼赴京应试路经渑池,同住县中僧舍,同于壁上题诗。如今苏轼赴陕西凤翔做官,又要经过渑池,因而作此诗。

拼音版

yóumiǎnchíhuái怀jiù

rénshēngdàochùzhīyīngfēihóng鸿xuě

shàngǒuránliúzhǐzhǎohóng鸿fēidōng西

lǎosēngchéngxīnhuàiyóujiànjiù

wǎngháifǒuchángrénkùnjiǎn

作者简介

苏轼

苏轼(诗神)

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