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为政篇

孔子 〔先秦〕 孔子

【第1章】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第2章】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第3章】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第4章】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第5章】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 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

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第6章】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第7章】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第8章】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第9章】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第10章】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第11章】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第12章】

子曰:“君子不器。”

【第13章】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第14章】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第15章】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第16章】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第17章】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第18章】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第19章】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

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第20章】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

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第21章】

或谓孔子曰:“子奚 不为政?”

子曰:“《书》 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第22章】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第23章】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

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第24章】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文学赏析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论语·为政篇》是《论语》中的第二篇,共包括24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第1章】

论语·第二篇·为政·第一章

子曰:“为政以德(1),譬如北辰(2),居其(3)而众星(4)之。”

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第2章】

论语·第二篇·为政·第二章

子曰:“诗三百(5),一言以(6)之,曰‘思无邪(7)’。”

孔子说:“《诗经》三百篇的微言大义,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思想纯正’。”

【第3章】

论语·第二篇·为政·第三章

子曰:“(8)之以政,(9)之以刑,民(10)而无(11)(8)之以德,(9)之以礼,有(11)(12)。”

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第4章】

论语·第二篇·为政·第四章

子曰:“吾十(13)五而志于学,三十而(14),四十而不惑(15),五十而知天命(16),六十而耳顺(17),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18)。”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第5章】

论语·第二篇·为政·第五章

孟懿子(19)问孝,子曰:“无违(20)。”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

樊迟(21)(22),子告之曰:“孟孙(23)问孝于我, 我对曰无违。”

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

樊迟曰:“何谓也。”

樊迟说:“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呢?”

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第6章】

论语·第二篇·为政·第六章

孟武伯(24)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25)。”

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说:“对父母,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担忧。(这样做就可以算是尽孝了。)”

【第7章】

论语·第二篇·为政·第七章

子游(26)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赡养父母便足够了。然而,就是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第8章】

论语·第二篇·为政·第八章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27),曾是以为孝乎?”

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第9章】

论语·第二篇·为政·第九章

子曰:“吾与回言(28),终日不违(29),如愚。退而省其私(30),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孔子说:“我整天给颜回讲学,他从来不提反对意见和疑问,像个蠢人。等他退下之后,我考察他私下的言论,发现他对我所讲授的内容有所发挥,可见颜回其实并不蠢。”

【第10章】

论语·第二篇·为政·第十章

子曰:“视其所以(31),观其所由(32),察其所安(33),人焉(34)哉?人焉(34)哉?”

孔子说:“(要了解一个人)应看他言行的动机,观察他所走的道路,考察他做事时的心情。这样,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这个人隐藏得了什么呢?”

【第11章】

论语·第二篇·为政·第十一章

子曰:“温(35)而知(36),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凭此就可以当老师了。”

【第12章】

论语·第二篇·为政·第十二章

子曰:“君子不(37)。”

孔子说:“君子不像器具那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

【第13章】

论语·第二篇·为政·第十三章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38)其言,而后从之。”

子贡问如何才是一君子,孔子说:“君子做事在说话前,然后才照他做的说。”

【第14章】

论语·第二篇·为政·第十四章

子曰:“君子(39)而不(40)小人(41)(40)而不(39)。”

孔子说:“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

【第15章】

论语·第二篇·为政·第十五章

子曰:“学而不思则(42),思而不学则(43)。”

孔子说:“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

【第16章】

论语·第二篇·为政·第十六章

子曰:“(44)异端(45)(46)也已(47)。”

孔子说:“攻击那些不正确的言论,祸害就可以消除了。”

【第17章】

论语·第二篇·为政·第十七章

子曰:“(48),诲(49),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说:“由,我教给你怎样做的话,你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第18章】

论语·第二篇·为政·第十八章

子张(50)干禄(51),子曰:“多闻阙疑(52),慎言其余,则寡尤(53);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53),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子张要学谋取官职的办法。孔子说:“要多听,有怀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说,其余有把握的,也要谨慎地说出来,这样就可以少犯错误;要多看,有怀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做,其余有把握的,也要谨慎地去做,就能减少后悔。说话少过失,做事少后悔,官职俸禄就在这里了。”

【第19章】

论语·第二篇·为政·第十九章

哀公(54)问曰:“何为则民服?”

鲁哀公问:“怎样才能使百姓服从呢?”

孔子对曰(55):“举直错诸枉(56),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孔子回答说:“把正直无私的人提拔起来,把邪恶不正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会服从了;把邪恶不正的人提拔起来,把正直无私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不会服从统治了。”

【第20章】

论语·第二篇·为政·第二十章

季康子(57)问:“使民敬、忠以劝(58),如之何?”

季康子问道:“要使老百姓对当政的人尊敬、尽忠而努力干活,该怎样去做呢?”

子曰:“(59)之以庄,则敬;孝慈(60),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孔子说:“你用庄重的态度对待老百姓,他们就会尊敬你;你对父母孝顺、对子弟慈祥,百姓就会尽忠于你;你选用善良的人,又教育能力差的人,百姓就会互相勉励,加倍努力了。”

【第21章】

论语·第二篇·为政·第二十一章

(61)谓孔子曰:“子(62) 不为政?”

有人对孔子说:“您为什么不参与政治?”

子曰:“《书》(63) 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64)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65)为政?”

孔子说:“《尚书》说:‘孝就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把这种道理推广到政治上去,这也是参与了政治,为什么非要做官才算参与政治呢?”

【第22章】

论语·第二篇·为政·第二十二章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66),小车无(67),其何以行之哉?”

孔子说:“人要是失去了信用或不讲信用,不知道他还可以做什么。(就像)大车没有车辕与轭相连接的木销子,小车没有车辕与轭相连接的木销子,它靠什么行走呢?”

【第23章】

论语·第二篇·为政·第二十三章

子张问:“十(68)可知也?”

子张问孔子:“今后十世(的礼仪制度)可以预先知道吗?”

子曰:“殷(69)于夏礼,所损益(70)可知也;周(69)于殷礼,所损益(70)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孔子回答说:“商朝继承了夏朝的礼仪制度,所减少和所增加的内容是可以知道的;周朝又继承商朝的礼仪制度,所废除的和所增加的内容也是可以知道的。将来或者有继承周朝的新帝王,礼仪制度也自当有所修补、增减、完善,就是一百世以后的情况,也是可以预先知道的。”

【第24章】

论语·第二篇·为政·第二十四章

子曰:“非其(71)而祭之,(72)也。见(73)不为,无勇也。”

孔子说:“不是你应该祭的鬼神,你却去祭它,这就是谄媚。见到应该挺身而出的事情却袖手旁观,就是怯懦。”

注释

(1)为政以德:以,用的意思。此句是说统治者应以道德进行统治,即“德治”。

(2)北辰:北极星。

(3)所:处所,位置。

(4)共:同“拱”,环绕的意思。

(5)诗三百:诗,指《诗经》一书,此书实有305篇,三百是虚数,指三百多篇。

(6)蔽:概括的意思。

(7)思无邪:此为《诗经·鲁颂》上的一句,此处的“思”作思想解。无邪,一解为“纯正”,一解为“直”,前者较妥。

(8)道:有两种解释,一为“引导”;二为“治理”。前者较为妥贴。

(9)齐:整齐、约束。

(10)免:避免、躲避。

(11)耻:羞耻之心。

(12)格:有两种解释,一为“至”;二为“正”。

(13)有:同“又”。

(14)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15)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16)天命:上天的意旨,此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古代人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上天掌控的。

(17)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

(18)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的意思。逾,越过。矩,规矩。

(19)孟懿子:鲁国的大夫,三家之一,姓仲孙,名何忌,“懿”是谥号。其父临终前要他向孔子学礼。

(20)无违:不要违背。

(21)樊迟:姓樊名须,字子迟。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46岁。他曾和冉求一起帮助季康子进行革新。

(22)御:驾驭马车。

(23)孟孙:指孟懿子。

(24)孟武伯:孟懿子的儿子,名彘。武是他的谥号。

(25)父母唯其疾之忧:其,代词,指父母。疾,病。

(26)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吴国人,比孔子小45岁。

(27)馔:吃食物

(28)回言:回,姓颜名回,字子渊,生于公元前521年,比孔子小30岁,鲁国人,孔子的得意门生。

(29)不违:不提相反的意见和问题。

(30)退而省其私:考察颜回私下里与其他学生讨论学问的言行。

(31)所以:所做事情的动机。

(32)所由:所走过的道路。

(33)所安:所安的心境。

(34)廋:(音sōu)隐藏、藏匿。

(35)故:已经过去的。

(36)新:刚刚学到的知识。

(37)器:器具。

(38)行:小步也,这里指行事。

(39)周:合群。

(40)比:(音bì)勾结。

(41)小人:没有道德修养的凡人。

(42)罔:迷惑、糊涂。

(43)殆:疑惑、危险。

(44)攻:攻击。有人将“攻”解释为“治”。不妥。

(45)异端:不正确的言论。另外、不同的一端。

(46)斯:代词,这。

(47)也已:这里用作语气词。

(48)由:姓仲名由,字子路。生于公元前542年,孔子的学生,长期追随孔子。

(49)女:同汝,你。

(50)子张:姓颛孙名师,字子张,生于公元前503年,比孔子小48岁,孔子的学生。

(51)干禄:干,求的意思。禄,即古代官吏的俸禄。干禄就是求取官职。

(52)阙疑:阙,缺。此处意为放置在一旁。疑,怀疑。

(53)寡尤:寡,少的意思。尤,过错。

(54)哀公:姓姬名蒋,哀是其谥号,鲁国国君,公元前494~前468年在位。

(55)对曰:《论语》中记载对国君及在上位者问话的回答都用“对曰”,以表示尊敬。

(56)举直错诸枉:举,选拔的意思。直,正直公平。错,同“措”,放置。枉,不正直。

(57)季康子:姓季孙名肥,康是他的谥号,鲁哀公时任正卿,是当时政治上最有权势的人。

(58)以劝:以,连接词,与“而”同。劝,勉励。这里是自勉努力的意思。

(59)临:对待。

(60)孝慈:一说当政者自己孝慈;一说当政者引导老百姓孝慈。此处采用前者。

(61)或:有人。不定代词。

(62)奚:疑问词,相当于“为什么”。

(63)《书》:指《尚书》。

(64)施:延及,推广,影响。

(65)其为:其,代词,指做官。为,是。

(66)輗:(音ní)古代大车(牛车)车辕前端与车衡相衔接的部分。

(67)軏:(音yuè)古代小车(马车)上置于辕前端与车横木衔接处的销钉。

(68)世:古时称30年为一世。也有的把“世”解释为朝代。

(69)因:因袭,沿用、继承。

(70)损益:减少和增加,即优化、变动之义。

(71)鬼:有两种解释:一是指鬼神,二是指死去的祖先。这里泛指鬼神。

(72)谄:(音chǎn)谄媚、阿谀。

(73)义:人应该做的事就是义。

文学赏析

论语·第二篇·为政·第一章

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意思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这是孔子学说中较有价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

论语·第二篇·为政·第二章

孔子时代,可供学生阅读的书还不是很多,《诗经》经过孔子的整理加工以后,被用作教材。孔子对《诗经》有深入研究,所以他用“思无邪”来概括它。《论语》中解释《诗经》的话,都是按照“思无邪”这个原则而提出的。

论语·第二篇·为政·第三章

在本章中,孔子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针。孔子认为,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耻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循规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这反映了道德在治理国家时不同于法制的特点。但也应指出: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重视道德是应该的,但却忽视了刑政、法制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

论语·第二篇·为政·第四章

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论语·第二篇·为政·第五章

孔子极其重视孝,要求人们对自己的父母尽孝道,无论他们在世或去世,都应如此。但这里着重讲的是,尽孝时不应违背礼的规定,否则就不是真正的孝。可见,孝不是空泛的、随意的,必须受礼的规定,依礼而行就是孝。

论语·第二篇·为政·第六章

本章是孔子对孟懿子之子问孝的答案。对于这里孔子所说的“父母唯其疾之忧”,历来有三种解释:1.父母爱自己的子女,无所不至,唯恐其有疾病,子女能够体会到父母的这种心情,在日常生活中格外谨慎小心,这就是孝。2.做子女的,只需父母在自己有病时担忧,但在其他方面就不必担忧了,表明父母的亲子之情。3.子女只要为父母的病疾而担忧,其他方面不必过多地担忧。本文采用第三种说法。

论语·第二篇·为政·第七章

本章还是谈论孝的问题。对于“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一句,历来也有几种不同的解释。一是说狗守门、马拉车驮物,也能侍奉人;二是说犬马也能得到人的饲养。本文采用后一种说法,因为此说比较妥帖。

论语·第二篇·为政·第八章

孔子所提倡的孝,体现在各个方面和各个层次,反映了宗法制度的需要,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一个共同的思想,就是不仅要从形式上按周礼的原则侍奉父母,而且要从内心深处真正地孝敬父母。

论语·第二篇·为政·第九章

这一章讲儒家推崇“内圣外王”(内具圣人之德,外行仁政王道)之学,注重自我修养,强调内在心性的陶冶,注重内心的体察,颐养心性,认真学习前人的理论,静思品咀。在神思默运中举一而知十,深刻地融会贯通前人的思想成果,从而形成真知灼见,切勿在一知半解之下仓促做出狂妄的谬论与无知的放言。

论语·第二篇·为政·第十章

本文主要讲如何了解别人的问题。孔子认为,对人应当听其言而观其行,还要看他做事的心境,从他的言论、行动到他的内心,全面了解观察一个人,那么这个人就没有什么可以隐藏得了的。

论语·第二篇·为政·第十一章

“温故而知新”是孔子对我国教育学的重大贡献之一,他认为,不断温习所学过的知识,从而可以获得新知识。这一学习方法不仅在封建时代有其价值,在今天也有不可否认的适应性。人们的新知识、新学问往往都是在过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温故而知新是一个十分可行的学习方法。

论语·第二篇·为政·第十二章

君子是孔子心目中具有理想人格的人,非凡夫俗子,他应该担负起治国安邦之重任,对内可以妥善处理各种政务;对外能够应对四方,不辱君命。所以,孔子说,君子应当博学多识,具有多方面才干,不只局限于某个方面,因此,他可以通观全局、领导全局,成为合格的领导者。这种思想在今天仍有可取之处。

论语·第二篇·为政·第十三章

孔子说,把实际的行动摆在言论的前面,不要光吹牛而不做。先做,用不着你说,做完了,大家都会跟从你,顺从你。古今中外,人类的心理都是一样的,多半爱吹牛,很少见诸于事实。理想非常的高,要在行动上做出来就很难。所以,孔子说,真正的君子,是要少说空话,多做实在的事情 。

论语·第二篇·为政·第十四章

孔子在这一章中提出君子与小人的区别点之一,就是小人结党营私,与人相勾结,不能与大多数人融洽相处;而君子则不同,他胸怀广阔,与众人和谐相处,从不与人相勾结,这种思想在今天仍不失其积极意义。

论语·第二篇·为政·第十五章

孔子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和思不能偏废。他指出了学而不思的局限,也道出了思而不学的弊端。主张学与思相结合。只有将学与思相结合,才可以使自己成为有道德、有学识的人。这种思想在今天的教育活动中有其值得肯定的价值。

论语·第二篇·为政·第十七章

本章里孔子说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对于文化知识和其他社会知识,人们应当虚心学习、刻苦学习,尽可能多地加以掌握。但人的知识再丰富,总有不懂的问题。那么,就应当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论语·第二篇·为政·第十八章

孔子并不反对他的学生谋求官职,在《论语》中还有“学而优则仕”的观念。他认为,身居官位者,应当谨言慎行,说有把握的话,做有把握的事,这样可以减少失误,减少后悔,这是对国家对个人负责任的态度。当然这里所说的,并不仅仅是为官的方法,也表明了孔子在知与行二者关系问题上的观念。

论语·第二篇·为政·第十九章

亲君子,远小人,这是孔子一贯的主张。在选用人才的问题上仍是如此。荐举贤才、选贤用能,这是孔子德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法制度下的选官用吏,唯亲是举,非亲非故者即使再有才干,也不会被选用。孔子的这种用人思想可说在当时是一大进步。“任人唯贤”的思想,在今天仍不失其珍贵的价值。

论语·第二篇·为政·第二十章

本章内容还是在谈如何从政的问题。孔子主张“礼治”、“德治”,这不单单是针对老百姓的,对于当政者仍是如此。当政者本人应当庄重严谨、孝顺慈祥,老百姓就会对当政的人尊敬、尽忠又努力干活。

论语·第二篇·为政·第二十一章

这一章反映了孔子两方面的思想主张。其一,国家政治以孝为本,孝父友兄的人才有资格担当国家的官职。说明了孔子的“德治”思想主张。其二,孔子从事教育,不仅是教授学生的问题,而且是通过对学生的教育,间接参与国家政治,这是他教育思想的实质,也是他为政的一种形式。

论语·第二篇·为政·第二十二章

为政的道理——言而有信,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读中国历史,对于从政的人,始终要注意一个道理,所谓“百年大计”。一件事情,一个政策下来,要眼光远大,至少须看到百年或几十年以后的变化与发展,这是古人政治的道理。孔子说作人、处世、对朋友,“信”是很重要的,无“信”是绝对不可以。尤其一些当主管的人,处理事情不多想想,骤下决定,以致随时改变,使部下无所适从,所以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第二篇·为政·第二十三章

本章中孔子提出一个重要概念:损益。它的含义是增减、兴革,即对前代典章制度、礼仪规范等有继承、沿袭,也有改革、变通。这表明,孔子本人并不是顽固保守派,并不一定要回到周公时代,他也不反对所有的改革。当然,他的损益程度是受限制的,是以不改变周礼的基本性质为前提的。

论语·第二篇·为政·第二十四章

在本章中,孔子又提出“义”和“勇”的概念,这都是儒家有关塑造高尚人格的规范。《论语集解》注:义,所宜为。符合于仁、礼要求的,就是义。

“勇”,就是果敢,勇敢。孔子把“勇”作为实行“仁”的条件之一,“勇”,必须符合“仁、义、礼、智”,才算是勇,否则就是“乱”。

作者简介

孔子

孔子

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前551—479年),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开创儒学,编纂《春秋》,修订《六经》,创办私学。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