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几共查梨到雪霜

苏轼 〔宋代〕 苏轼

几共查梨到雪霜,一经题品便生光,木奴何处避雌黄。

北客有来初未识,南金无价喜新尝,含滋嚼句齿牙香。

复制 复制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浣溪沙·几共查梨到雪霜》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十二月。上片,咏橘的高洁品格和生活地位。下片,写橘之品格、价值和地位。全词,运用了比衬、抑扬等手法,渲染了橘子的耐寒、香味,反衬出橘子的美质和价值,抒发了苏轼自己清新高洁的性情。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1)(2)(3)梨到雪霜,一经题品(4)便生光(5)木奴(6)何处避雌黄(7)

橘树何时与山楂、山梨一起长到雪霜来时?一旦经过品评之后,便增添光彩。橘子能在什么地方避开人们的议论?

北客(8)有来(9)(10)未识,南金(11)无价(12)喜新尝,含滋嚼句齿牙(13)香。

我到黄州来,开始还未认识橘树。如荆州、扬州产的金子般的橘子极为贵重,我乐于尝新橘。品尝橘子吮它的滋味,赋写橘诗嚼它的句子,口味芳香。

注释

(1)几:何时。

(2)共:同与。

(3)查:楂,山楂。

(4)题品:品评。

(5)生光:增添光彩。

(6)木奴:橘子古名。

(7)雌黄:《晋书·王衍传》:每捉玉柄尘尾,与手同色。义理有所不安,随即改更,世号“口中雌黄”。朝野翕然,谓之“一世龙门”矣。后以此指更改、驳正议论、评论。

(8)北客:苏轼自谓。

(9)有来:到黄州来。

(10)初:开始。

(11)南金:《毛传》疏:“荆,扬之州,于诸州最处南偏,又此二州出金,故知南为荆、扬也。”

(12)无价:无法计价。

(13)齿牙:口味的俗称。

创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十二月,是苏轼贬居黄州的第三年冬天,苏轼品尝香橘有感,作《浣溪沙·几共查梨到雪霜》该词抒发自己清新高洁的性情。

拼音版

huànshā··gòngchádàoxuěshuāng

gòngzhādàoxuěshuāngjīngpǐnbiàn便shēngguāngchùhuáng

běiyǒuláichūwèishínánjīnjiàxīnchánghánjuéchǐ齿xiāng

作者简介

苏轼

苏轼(诗神)

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