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第2章】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第3章】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第4章】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第5章】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第6章】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第7章】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第8章】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第9章】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第10章】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
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第11章】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第12章】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第13章】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第14章】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第15章】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第16章】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篇》是《论语》中的第一篇,共包括16章,为历代儒客习阅之经典名篇,主要讲“务本”的道理,引导初学者进入“道德之门”。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第1章】
论语·第一篇·学而·第一章
子曰(1):“学(2)而时习(3)之,不亦说(4)乎?有朋(5)自远方来,不亦乐(6)乎?人不知(7),而不愠(8),不亦君子(9)乎?”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第2章】
论语·第一篇·学而·第二章
有子(10)曰:“其为人也孝弟(11),而好犯上(12)者,鲜(13)矣;不好犯上(12),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14)。君子务本(15),本立而道(16)生。孝弟(11)也者,其为仁之本(17)与?”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第3章】
论语·第一篇·学而·第三章
子曰:“巧言令色(18),鲜(19)矣仁。”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第4章】
论语·第一篇·学而·第四章
曾子(20)曰:“吾日三省(21)吾身:为人谋而不忠(22)乎?与朋友交而不信(23)乎?传不习(24)乎?”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第5章】
论语·第一篇·学而·第五章
子曰:“道千乘之国(25),敬事(26)而信,节用而爱人(27),使民以时(28)。”
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第6章】
论语·第一篇·学而·第六章
子曰:“弟子入(29)则孝,出(30)则悌,谨(31)而信,泛(32)爱众,而亲仁(33),行有余力(34),则以学文(35)。”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第7章】
论语·第一篇·学而·第七章
子夏(36)曰:“贤贤易(37)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38);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第8章】
论语·第一篇·学而·第八章
子曰:“君子(39),不重(40)则不威;学则不固(41)。主忠信(42)。无(43)友不如己(44)者;过(45)则勿惮(46)改。”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第9章】
论语·第一篇·学而·第九章
曾子曰:“慎终追远(47),民德归厚矣。”
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导致老百姓日趋忠厚老实了。”
【第10章】
论语·第一篇·学而·第十章
子禽(48)问于子贡(49)曰:夫子(50)至于是邦(51)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52)与之与?”
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预闻这个国家的政事。(这种资格)是他自己求得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给他的呢?”
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53)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54)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贡说:“老师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
【第11章】
论语·第一篇·学而·第十一章
子曰:“父在观其(55)志。父没观其(55)行(56)。三年(57)无改于父之道(58),可谓孝矣。”
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想法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第12章】
论语·第一篇·学而·第十二章
有子曰:“礼之用(59),和为贵(60)。先王之道(61),斯(62)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63)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小事大事,都重视以礼节交接,却忽略‘和’的精神,是不可行的;为了和谐而和谐,不能用礼来节制约束,也是不可行的。”
【第13章】
论语·第一篇·学而·第十三章
有子曰:“信近于义(64),言可复(65)也;恭近于礼,远(66)耻辱也;因(67)不失其亲,亦可宗(68)也。”
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第14章】
论语·第一篇·学而·第十四章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69)而正(70)焉,可谓好学也已。”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第15章】
论语·第一篇·学而·第十五章
子贡曰:“贫而无谄(71),富而无骄,何如(72)?”
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
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73),富而好礼者也。”
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74)’,其斯之谓与?”
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
子曰:“赐(75)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76)。”
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第16章】
论语·第一篇·学而·第十六章
子曰:“不患人(77)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1)子曰: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为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的。
(2)学:孔子在这里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时”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也指“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同悦,是愉快、高兴的意思。
(5)有朋:一本作“友朋”。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音yùn,恼怒,怨恨。
(9)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10)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岁,一说小33岁。后一说较为可信。在《论语》书中,记载的孔子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和有若称“子”。因此,许多人认为《论语》即由曾参和有若所著述。
(11)孝弟:孝,奴隶社会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读音和意义与“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旧注说: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
(12)犯上:犯,冒犯、干犯。上,指在上位的人。
(13)鲜:音xiǎn,少的意思。《论语》书中的“鲜”字,都是如此用法。
(14)未之有也:此为“未有之也”的倒装句型。古代汉语的句法有一条规律,否定句的宾语若为代词,一般置于动词之前。
(15)务本:务,专心、致力于。本,根本。
(16)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含义。此处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的体现。简单讲,就是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
(17)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18)巧言令色:朱熹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但此处应释为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
(19)鲜:少的意思。
(20)曾子:曾子姓曾名参(音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年,鲁国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21)三省:省(音xǐng),检查、察看。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三次检查;二是从三个方面检查;三是多次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22)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23)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
(24)传不习:传,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25)道千乘之国:道,一本作“导”,作动词用。这里是治理的意思。千乘之国:乘,音shèng,意为辆。这里指古代军队的基层单位。每乘拥有四匹马拉的兵车一辆,车上甲士3人,车下步卒72人,后勤人员25人,共计100人。千乘之国,指拥有1000辆战车的国家,即诸侯国。春秋时代,战争频仍,所以国家的强弱都用车辆的数目来计算。在孔子时代,千乘之国已经不是大国。
(26)敬事:敬字一般用于表示个人的态度,尤其是对待所从事的事务要谨慎专一、兢兢业业。
(27)爱人:古代“人”的含义有广义与狭义的区别。广义的“人”,指一切人群;狭义的“人”,仅指士大夫以上各个阶层的人。此处的“人”与“民”相对而言,可见其用法为狭义。
(28)使民以时:时指农时。古代百姓以农业为主,这是说要役使百姓按照农时耕作与收获。
(29)弟子入:弟子,一般有两种意义:一是年纪较小为人弟和为人子的人;二是指学生。这里是用一种意义上的“弟子”。入,古代时父子分别住在不同的居处,学习则在外舍。《礼记·内则》:“由命士以上,父子皆异宫”。入是入父宫,指进到父亲住处,或说在家。
(30)出:与“入”相对而言,指外出拜师学习。出则悌,是说要用悌道对待师长,也可泛指年长于自己的人。
(31)谨:寡言少语称之为谨。
(32)泛:音fàn,同泛,广泛的意思。
(33)仁:仁即仁人,有仁德之人。
(34)行有余力:指有闲暇时间。
(35)文:古代文献。主要有诗、书、礼、乐等文化知识。
(36)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44岁,生于公元前507年。孔子死后,他在魏国宣传孔子的思想主张。
(37)贤贤易:贤贤,第一个“贤”字作动词用,尊重的意思。贤贤即尊重贤者。易,有两种解释;一是改变的意思,此句即为尊重贤者而改变好色之心;二是轻视的意思,即看重贤德而轻视女色。
(38)致其身:致,意为“献纳”、“尽力”。这是说把生命奉献给君主。
(39)君子:这个词一直贯穿于本段始终,因此这里应当有一个断句。
(40)重:庄重、自持。
(41)学则不固:有两种解释:一是作坚固解,与上句相连,不庄重就没有威严,所学也不坚固;二是作固陋解,喻人见闻少,学了就可以不固陋。
(42)主忠信:以忠信为主。
(43)无:通毋,“不要”的意思。
(44)不如己:一般解释为不如自己。另一种解释说,“不如己者,不类乎己,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也。”把“如”解释为“类似”。后一种解释更为符合孔子的原意。
(45)过:过错、过失。
(46)惮:音dàn,害怕、畏惧。
(47)慎终追远:慎终,人死为终。这里指父母的去世。旧注曰:慎终者丧尽其哀。追远,远指祖先。旧注曰:追远者祭尽其敬。
(48)子禽:姓陈名亢,字子禽。郑玄所注《论语》说他是孔子的学生,但《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未载此人,故一说子禽非孔子学生。
(49)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比孔子小31岁,是孔子的学生,生于公元前520年。子贡善辩,孔子认为他可以做大国的宰相。据《史记》记载,子贡在卫国做了商人,家有财产千金,成了有名的商业家。
(50)夫子:这是古代的一种敬称,凡是做过大夫的人都可以取得这一称谓。孔子曾担任过鲁国的司寇,所以他的学生们称他为“夫子”。后来,因此而沿袭以称呼老师。《论语》书中所说的“夫子”,都是孔子的学生对他的称呼。
(51)邦:指当时割据的诸侯国家。
(52)抑:表示选择的文言连词,有“还是”的意思。
(53)温、良、恭、俭、让:就字面理解即为:温顺、善良、恭敬、俭朴、谦让。这是孔子的弟子对他的赞誉。
(54)其诸:语气词,有“大概”“或者”的意思。
(55)其:他的,指儿子,不是指父亲。
(56)行:音xìng,指行为举止等。
(57)三年:对于古人所说的数字不必过于机械地理解,只是说要经过一个较长的时间而已,不一定仅指三年的时间。
(58)道:有时候是一般意义上的名词,无论好坏、善恶都可以叫做道。但更多时候是积极意义的名词,表示善的、好的东西。这里表示“合理内容”的意思。
(59)礼之用:礼,最初的意义是祭祀礼仪。《说文解字》:“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在春秋时代,“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孔子的“礼”,既指“周礼”,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
(60)和为贵:和,调和、和谐、协调。
(61)先王之道: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
(62)斯:指这、此等意。这里指礼,也指和。
(63)礼节:节,节制,约束。
(64)信近于义:近,是接近、符合的意思。义,义是儒家的伦理范畴。是指思想和行为符合一定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礼”。
(65)复:实践的意思。朱熹《集注》云:复,践言也。”
(66)远:音yuàn,动词,使动用法,使之远离的意思,此外亦可以译为避免。
(67)因:依靠、凭藉。一说因应写作姻,但从上下文看似有不妥之处。
(68)宗:主、可靠,一般解释为“尊敬”似有不妥之处。
(69)就有道:就,靠近、看齐。有道,指有道德的人。
(70)正:匡正、端正。
(71)谄:音chǎn,意为巴结、奉承。
(72)何如:《论语》书中的“何如”,都可以译为“怎么样”。
(73)贫而乐:一本作“贫而乐道”。
(74)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此二句见《诗经·卫风·淇澳》。有两种解释:一说切磋琢磨分别指对骨、象牙、玉、石四种不同材料的加工,否则不能成器;一说加工象牙和骨,切了还要磋,加工玉石,琢了还要磨,有精益求精之意。
(75)赐:子贡名,孔子对学生都称其名。
(76)告诸往而知来者:诸,同之;往,过去的事情;来,未来的事情。
(77)患人:患,忧虑、怕。人,指有教养、有知识的人,而非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