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寒不雨为楚人忧岁

李渔 〔清代〕 李渔

江风五月尚飕飕,疑是生寒应麦秋。

暑雨不多难望岁,密云虽布转增忧。

四方丰歉觇三楚,两载饥寒遍九州。

民命久悬仓廪绝,问天何事苦为仇?

复制 复制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文学赏析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夏寒不雨为楚人忧岁》是清代诗人李渔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首联写天气情况,颔联写雨水少的原因,颈联写楚地的重要性,尾联写人民长期处在饥寒交迫的现状。全诗语言朴实无华,感情深厚。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江风五月尚飕飕(1),疑是生寒应麦秋(2)

已是五月,江上吹的风还是冷飕飕的,天气变冷,或许是应了“麦秋”这一说法。

暑雨不多难望岁(3),密云虽布转增忧。

暑天下雨不多难以有丰收的希望,但天上密云满布又反而增加忧虑(因为阴雨不利于麦收)。

四方丰歉觇三楚(4),两载饥寒遍九州(5)

整个国家的年成是丰是歉,主要看三楚地区的收成如何,两年来饥寒已遍布全国。

民命久(6)仓廪(7)(8),问天何事苦为仇?

老百姓的命运泉倒悬着一样危险,仓库里已经没有粮食储备。请问老天爷,为什么要如此苦心与百姓为仇。

注释

(1)飕飕:寒冷之意。

(2)麦秋:麦收的时候。

(3)望岁:希望好收成。

(4)四方丰歉觇三楚:四方:全国各地。丰,丰收。歉,歉收。觇(chān):观测,窥视。这里是看、取决于的意思。三楚:古时称现在的荆州一带为南楚,吴国一带为东楚,徐州(彭城)一带为西楚。

(5)九州:指全国。

(6)悬:倒悬,危险。

(7)仓廪:贮藏谷物的仓库。

(8)绝:断绝。

创作背景

《夏寒不雨为楚人忧岁》这首诗大约作于康熙初年(1644年—1775年)。当时李渔漫游湖南等地,时值盛夏而天气寒冷,久旱不雨,因而为楚地人民担忧年成,写下了这首关心民瘼的七言律待。

文学赏析

首联“江风五月尚飕飕,疑是生寒应麦秋。”按理诗人家乡金华府兰溪县已进入梅雨期,是收麦插秧的大忙季节。诗人说,兰江、衢江的风送来阵阵寒意,好像真到了麦子成熟期。《礼记·月令》:“孟夏麦秋至。”意为初夏麦子丰收季节到来。可是此年气候反常,因久旱不雨,麦子到了五月籽粒仍干瘪元实。令人忧愁。

颔联“暑雨不多难望岁,密云虽布转增忧”。难望岁,即很难指望有收成了。农夫心急如焚,望眼欲穿,好容易盼到天空布上乌云,但又并不下雨。一次又一次失望,使其忧心忡忡。此联工整,写农夫心境如在眼前。

颈联“四方丰歉觇三楚,两载饥寒遍九州”。宕开一笔,生发开去,放眼四海,境界为之开阔,思想转向深沉。南自江陵,东至江、浙,西达彭城的三楚地区连年灾荒,现在又遭大旱,对全国经济将会产生更大的影响。众所周之,今江、汉、两淮、钱塘、泗水、沂水流域乃全国重要粮产区,“民以食为天”,举国都注视这片地区的农业丰歉。两年的失收,使全国发生饥荒,饿殍遍野,哀鸿满地。诗人面对此景。痛苦极了,显示出关心民瘼的责任感与高尚情操。

尾联“民命久悬仓廪绝,问天何事苦为仇?”诗人目击心伤,悲愤地问天,人民生命像被倒挂着一样危急,粮食仓库断绝了来源,你为何要这般过不去,苦苦地作对,其实,诗人是借骂天而骂人,因为荀子《天论》有明训:“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是无世而不常有之,上明而政平,则是虽并世起,无伤也;上暗而政险,则是虽无一至者,无益也。”诗人向自明末至清初的一个个治政不明的统治者发出责问,显示出战斗性。

“笠翁之曲,工部之诗,俱得力于兵火丧乱,可见文人遭遇,无境不可,不必定为太史公以名山大川为有益之地也。”(莫愁钓客、睡乡祭酒为李渔传奇《巧团圆》所写批语)李渔的诗词亦不例外,其沉郁悲抑之调,确类杜甫,其语言通俗明快,又似香山,皆取得相当成就。此诗独具风采,笔触之酣畅泼辣有不减元明人处,直摅胸怀,自然流畅,不假前人斧斤,故而开了“性灵”派之先河。

作者简介

李渔

李渔

明末清初文学家、戏剧家

李渔(1611—1680),字笠翁,兰溪(今浙江省兰溪市)人。曾居杭州10年,后又居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达20年,经营书铺,名芥子国”,以刊书闻于时所作传奇《比目鱼风筝误》等十种,全称《笠翁十种曲》。另有短篇小说集《十二楼》(一名《觉世名言》),诗文杂著《李笠翁一家言》等。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