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前一日》是明末清初文学家李渔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中,诗人以一个逃难者的眼光来描写寒食节,一切景象都蒙上了一层阴影,气氛凄惨,充满了哀伤的情绪,反映了战乱中人们颠沛流离的生活,和彷徨、哀伤的情绪。此诗诗风平易自然,语言通俗易懂,全诗将寒食的习俗冷峻地同惨酷的现实合为一体,令人触目惊心。
正当离乱世(1),莫说艳阳天(2)。
正值这战乱的世道,说什么天气晴好。
地冷易寒食,烽(3)多难禁烟。
地势寒冷容易寒食,烽火连天禁烟难以做到。
战场花是血,驿路柳为鞭。
战场上的花是鲜血染成,驿路催鞭折尽了柳条。
荒垄(4)关山隔,凭(5)谁寄纸钱?
荒坟千里关山阻隔,凭谁来将这纸钱烧!
(1)离乱世:作者经历了明亡清兴,改朝换代的大变动,故云。
(2)艳阳天:阳光灿烂、风景美好的春天。
(3)烽:烽火。
(4)荒垄:久无人扫祭之摹。
(5)凭:依靠。
顺治二年(1645年),清军攻占南京,弘光朝崩溃。顺治三年(1646年),清军攻占金华,民族英雄朱大典全家自焚,诗人从城中逃往深山,金华被屠城,成为一片废墟。诗人是以作《清明前一日》此诗,借纪念寒食节,抒发故国之情,哀悼死国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