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梅花

苏轼 〔宋代〕 苏轼

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幺凤。

素面翻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西江月·梅花》是宋代文学家苏轼被贬岭南惠州时所作的一首词,此词当为悼念随作者贬谪惠州的侍妾朝云而作,词中所写岭外梅花玉骨冰姿,素面唇红,高情逐云,不与梨花同梦,自有一种风情幽致。上阕通过赞扬岭南梅花的高风亮节来歌赞朝云不惧“瘴雾”而与词人一道来到岭南瘴疠之地;下阕通过赞美梅花的艳丽多姿来写朝云天生丽质,进而感谢朝云对自己纯真高尚的感情一往而深,互为知己的情谊,并点明悼亡之旨。全词咏梅,又怀人,立意脱俗,境象朦胧虚幻,寓意扑朔迷离。格调哀婉,情韵悠长,为苏轼婉约词中的佳作。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玉骨(1)那愁瘴雾(2)冰姿(3)自有仙风(4)。海仙时遣探芳丛(5),倒挂绿毛幺凤(6)

玉洁冰清的风骨是自然的,哪里会去理会那些瘴雾,它自有一种仙人的风度。海上之仙人时不时派遣来探视芬芳的花丛,那倒挂着绿羽装点的凤儿。

素面翻嫌粉(7),洗妆不褪唇红(8)高情(9)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10)

它的素色面容施铅粉还怕弄脏,就算雨雪洗去妆色也不会褪去那朱唇样的红色。高尚的情操已经追随向晓云的天空,就不会想到与梨花有同一种梦想。

注释

(1)玉骨:梅花枝干的美称。

(2)瘴雾:犹瘴气。南方山林中的湿热之气。

(3)冰姿:淡雅的姿态。

(4)仙风:神仙的风致。

(5)芳丛:丛生的繁花。

(6)绿毛幺凤:岭南的一种珍禽,似鹦鹉。

(7)涴:沾污,弄脏。

(8)唇红:喻红色的梅花。

(9)高情:高隐超然物外之情。

(10)不与梨花同梦:苏轼自注:“诗人王昌龄,梦中作梅花诗。”

创作背景

《西江月·梅花》此词当作于绍圣三年(1096年)。据《耆旧续闻》、《野客丛书》记载,此词乃苏轼为悼念死于岭外的歌妓朝云而作。作者创作这首词时大约60岁,人生观已经很成熟了,经历了那么多患难,他始终没有改变,越来越坚持做自己。不过,虽然他的心态已经能很好的应对外界的各种风雨,但命运的无常并不会因为他的坚强就减少对他的打击——朝云故去了,他暮年最心爱的女子离开他了,从此他的爱情情怀随着朝云的离去也一去不返。苏轼虽在政治上屡遭磨难,但是在与朝云的爱情生活上还是很幸福的。作品在这种背景下被创作出来,集中吐露了这些感情。

拼音版

西jiāngyuè··méihuā

chóuzhàngbīng姿yǒuxiānfēnghǎixiānshíqiǎntànfāngcóngdàoguà绿máoyāofèng

miànfānxiánfěnxiǎnzhuāngtuìchúnhónggāoqíngzhúxiǎoyúnkōnghuātóngmèng

作者简介

苏轼

苏轼(诗神)

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