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州歌头·长淮望断

张孝祥 〔宋代〕 张孝祥

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黯消凝,追想当年事,殆天数,非人力;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隔水毡乡,落日牛羊下,区脱纵横。看名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

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渺神京。干羽方怀远,静烽燧,且休兵。冠盖使,纷驰骛,若为情。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霓旌。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六州歌头·长淮望断》是宋代词人张孝祥所作的一首词,此词写临淮观感,通过国土形势的纵览,谴责批评了朝廷的苟安政策,抒发了强烈的忠愤报国之情。上片描写了沦陷区的凄凉景象和敌人的骄纵横行。北望中原,山河移异。金人南侵,举火宵猎,笳鼓悲鸣,几千年文化之邦沦为犬羊窟穴。下片写南宋朝廷苟且偷安,中原父老渴望光复,自己的报国志愿难以实现。边境上冠盖往来,使节纷驰,一片妥协求和的气氛,使作者为之痛心疾首。全词格局阔大,声情激壮,笔饱墨酣,淋漓痛快,为南宋初期爱国词中的名篇。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长淮(1)望断,关塞莽然平(2)。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黯消凝,追想当年事(3)(4)天数,非人力;洙泗上,弦歌地(5),亦膻腥。隔水毡乡(6)落日牛羊下(7),区脱纵横。看名王(8)宵猎(9)骑火(10)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

伫立漫长的淮河岸边极目望远,关塞上的野草丛茂是平阔的荒原。北伐的征尘已暗淡,寒冷的秋风在劲吹,边塞上的静寂悄然。我凝神伫望,心情黯淡。追想当年的中原沧陷,恐怕是天意运数,并非人力可扭转;在孔门弟子求学的洙水和泗水边,在弦歌交秦的礼乐之邦,也已变成膻腥一片。隔河相望是敌军的毡帐,黄昏落日进牛羊返回圈栏,纵横布置了敌军的前哨据点。看金兵将令夜间出猎,骑兵手持火把照亮整片平川,胡笳鼓角发出悲壮的声音,令人胆战心寒。

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时易失,心徒壮,岁将(11)渺神京(12)干羽方怀远(13),静烽燧,且休兵。冠盖(14)使,纷驰骛,若为情(15)。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霓旌(16)。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17),有泪如倾。

想我腰间弓箭,匣中宝剑,空自遭了虫尘埃的侵蚀和污染,满怀壮志竟不得施展。时机轻易流失,壮心徒自雄健,刚暮将残。光复汴京的希望更加渺远。朝廷正推行礼乐以怀柔靖远,边境烽烟宁静,敌我暂且休兵。冠服乘车的使者,纷纷地奔驰匆匆,实在让人羞愧难以为情。传说留下中原的父老,常常盼望朝廷,盼望皇帝仪仗,翠盖车队彩旗蔽空,使得行人来到此地,一腔忠愤,怒气填膺,热泪倾洒前胸。

注释

(1)长淮:指淮河。宋高宗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与金和议,以淮河为宋金的分界线。此句即远望边界之意。

(2)关塞莽然平:草木茂盛,齐及关塞。谓边备松驰。莽然,草木茂盛貌。

(3)当年事:指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中原沧陷的靖康之变。

(4)殆:似乎是。

(5)弦歌地:指礼乐文化之邦。《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邢昺疏:「时子游为武城宰,意欲以礼乐化导于民,故弦歌。」

(6)毡乡:指金国。北方少数民族住在毡帐里,故称为毡乡。

(7)落日牛羊下:定望中所见金人生活区的晚景。《诗经·王风·君子于役》:「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8)名王:此指敵方将帅。

(9)宵猎:夜间打猎。

(10)骑火:举者火把的马队。

(11)零:尽。

(12)渺神京:收复京更为渺茫。神京,指北宋都诚汴京。

(13)干羽方怀远:用文德以怀柔远人,谓朝廷正在向敌人求和。干羽,干盾和翟羽,都是舞蹈乐具。

(14)冠盖:冠服求和的使者。

(15)若为情:何以为情,犹太今之「怎么好意思」。

(16)翠葆霓旌:指皇帝的仪仗。翠葆,以翠鸟羽毛为饰的车盖。霓旌,像虹霓似的彩色旌旗。

(17)填膺:塞满胸怀。

创作背景

《六州歌头·长淮望断》这首词作于宋孝宗隆兴二年(1164年)。隆兴元年(1163年),张浚领导的南宋北伐军在符离(今安徽宿县北)溃败,主和派得势,将淮河前线边防撤尽,向金国遣使乞和。当时张孝祥任建康留守,既痛边备空虚,尤恨南宋王朝投降媚敌求和的可耻,在一次宴会上,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词作。

拼音版

liùzhōutóu··chánghuáiwàngduàn

chánghuáiwàngduànguānsàimǎngránpíngzhēngchénànshuāngfēngjìnqiāobiānshēngànxiāoníngzhuīxiǎngdāngniánshìdàitiānshùfēirénzhūshàngxiánshānxīngshuǐzhānxiāngluòniúyángxiàōutuōzònghéngkànmíngwángxiāolièhuǒchuānmíngjiābēimíngqiǎnrénjīng

niànyāojiānjiànxiázhōngjiànkōngāijìngchéngshíshīxīnzhuàngsuìjiānglíngmiǎoshénjīnggànfānghuái怀yuǎnjìngfēngsuìqiěxiūbīngguāngàishǐ使fēnchíruòwéiqíngwéndàozhōngyuánlǎochángnánwàngcuìbǎojīngshǐ使xíngréndàozhōngfèntiányīngyǒulèiqīng

作者简介

张孝祥

张孝祥

南宋词人、书法家

张孝祥(1132—1169),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历阳乌江(今属安徽和县)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第一。曾任中书舍人、显谟阁直学士,又任建康留守,因赞助张浚北伐而被免职。后知荆南兼湖北路安抚使,治有政绩,遭罢。乾道三年(1167)起知潭州(今长沙),后致仕归芜湖,卒葬建康。他的词作既有深厚的爱国思想内容,又有写景抒情、挥洒自如的作品。词风接近苏轼,气势豪迈,境界阔大。著有《于湖居士文集》和《于湖词》。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