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崔邠登鹳雀楼

李益 〔唐代〕 李益

鹳雀楼西百尺樯,汀洲云树共茫茫。

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

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

风烟并起思归望,远目非春亦自伤。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同崔邠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李益的作品。此诗前半部分描述了鹳雀楼的景色并抒发了对历史与现实的感慨,后半部分诗人由山河壮丽的景观联想到了人生苦短的惆怅。全诗通过即景抒情,将历史沉思、现实感慨、个人感伤融成一片,而并入归思,意境十分浑成厚重,为历代所传诵。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鹳雀楼西(1)百尺樯,汀洲(2)云树共茫茫。

鹳雀楼西边有百尺桅樯,汀洲上高耸入云的树木一片茫茫。

汉家箫鼓(3)空流水,魏国山河(4)半夕阳。

汉家乐奏犹如逝去的流水,魏国山河也已经半入夕阳。

事去千年(5)犹恨速,愁来一日即(6)长。

往事过千年尚遗憾时间过得快,忧愁到来一天也觉得太长。

风烟(7)起思归(8)望,远目(9)非春亦自伤。

战乱中更激起思念家乡的情感,远望楼前景色已非春天不免自我感伤。

注释

(1)西:一作“南”,一作“前”。

(2)汀洲:水中小洲。《楚辞·九歌·湘夫人》:“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

(3)箫鼓:箫与鼓。泛指乐奏。南朝梁江淹《别赋》:“琴羽张兮箫鼓陈,燕赵歌兮伤美人。”

(4)魏国山河:指大好河山。语本《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魏)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

(5)千年:极言时间久远。晋陶渊明《挽歌诗》:“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

(6)为:一作“知”。

(7)风烟:一作“风尘”。

(8)起思归:起:一作“是”。思归:一作“思乡”。

(9)远目:远望。唐羊士谔《书楼怀古》诗:“远目穷巴汉,闲情阅古今。”

创作背景

唐诗人登览题咏鹳雀楼的传世佳作不少。据《全唐文》卷四三李翰《河中府鹳雀楼集序》,崔邠《登鹳雀楼》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年)七月。此次鹳雀楼集会李益并没有参与,此诗应是李益读崔诗后追和之作。李益举家迁居洛阳后,辗转入渭北、朔方、幽州节度使等幕府从戎,《同崔邠登鹳雀楼》此诗当作于这一时期。

拼音版

tóngcuībīndēngguànquèlóu

guànquèlóu西bǎichǐqiángtīngzhōuyúnshùgòngmángmáng

hànjiāxiāokōngliúshuǐwèiguóshānbànyáng

shìqiānniányóuhènchóuláiwèizhǎng

fēngyānbìngguīwàngyuǎnfēichūnshāng

作者简介

李益

李益

唐代官员、诗人

李益(748—829),字君虞,陇西姑藏(今甘肃武威)人。大历四年(769年)登进士第。建中四年(783年)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客游燕赵。贞元十三年(797年)任幽州节度使刘济从事。贞元十六年(800年)南游扬州等地,写了一些描绘江南风光的优美诗篇。元和后入朝,历任秘书少监、集贤学士、右散骑常侍、太子宾客、左散骑常侍,太和元年(827年)以礼部尚书致仕。自编从军诗50首,今存《李益集》2卷。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