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酒问月

李白 〔唐代〕 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把酒问月》此诗写诗人端着酒杯向月亮发问,从饮酒问月开始,以邀月临酒结束,反映了人类对宇宙的困惑不解。诗人以纵横恣肆的笔触,从多侧面、多层次描摹了孤高的明月形象,通过海天景象的描绘以及对世事推移、人生短促的慨叹,展现了作者旷达博大的胸襟和飘逸潇洒的性格。全诗从酒写到月,从月归到酒;从空间感受写到时间感受。其中将人与月反反复复加以对照,又穿插以景物描绘与神话传说,塑造了一个崇高、永恒、美好而又神秘的月的形象,于中也显露着一个孤高出尘的诗人自我。虽然意绪多端,随兴挥洒,但潜气内转,脉络贯通,极回环错综之致、浑成自然之妙;加之四句转韵,平仄互换,抑扬顿挫,更觉一气呵成,有宫商之声,可谓音情理趣俱好,历来为人所激赏。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青天上的明月你何时出现?我现在停下酒杯且探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人攀于明月之上自不可得,月亮行走却与人紧紧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1)绿烟(2)灭尽(3)清辉(4)发。

皎洁得如镜飞升照临宫阙,云霭散尽发出清冷的光辉。

但见(5)宵从海上来,宁知(6)晓向云间(7)

只能看见夜间从海上升起,谁能知道早晨在云间隐没?

白兔捣药(8)秋复春,嫦娥(9)孤栖与谁邻(10)

月亮里白兔捣药自秋而春,嫦娥孤单地住着与谁为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现在的人见不到古时之月,现在的月却照过古时之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古人与今人如流水般流逝,共同看到的月亮都是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11),月光长照金樽(12)里。

只希望对着酒杯放歌之时,月光能长久地照在金杯里。

注释

(1)丹阙:朱红色的宫殿。

(2)绿烟:指遮蔽月光的浓重的云雾。

(3)灭尽:消除。一作“灭后”。

(4)清辉:形容月光皎洁清朗。

(5)但见:只看到。

(6)宁知:怎知。

(7)没:隐没。

(8)白兔捣药:神话传说月中有白兔捣仙药。西晋傅玄《拟天问》:“月中何有,白兔捣药”。

(9)嫦娥:神话中的月中女神。传说她原是后羿的妻子,偷吃了羿的仙药,成为仙人,奔入月中。见《淮南子·览冥训》。一作“姮娥”。

(10)与谁邻:一作“谁与邻”。

(11)当歌对酒时:在唱歌饮酒的时候。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12)金樽:精美的酒具。

创作背景

《把酒问月》此诗作年难定。根据题下原注:“故人贾淳令予问之。”当是作者应友人之请而作的。有人认为作于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

拼音版

jiǔwènyuè

qīngtiānyǒuyuèláishíjīntíngbēiwènzhī

rénpānmíngyuèyuèxíngquèrénxiāngsuí

jiǎofēijìnglíndānquè绿yānmièjìnqīnghuī

dànjiànxiāocónghǎishàngláinìngzhīxiǎoxiàngyúnjiān

báidǎoyàoqiūchūnchángéshuílín

jīnrénjiànshíyuèjīnyuècéngjīngzhàorén

rénjīnrénruòliúshuǐgòngkànmíngyuèjiē

wéiyuàndāngduìjiǔshíyuèguāngchángzhàojīnzūn

作者简介

李白

李白(诗仙)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